曾被低估的历史:苏中工业设计1950-1980

2013年8月24日
【 字号:
据《透视俄罗斯》报道 上世纪中期是否存在苏联和中国的工业设计?这一问题的答案您可以在即将在“2013北京设计周”上举办的“共通西东:苏联与中国设计1950-1980”展会上找到。
图片来源:PressPhoto
图片来源:PressPhoto
http://tsrus.cn/450785

扫一扫

该项目是与“北京设计周”合作的独立策展人团队与不久前开幕的莫斯科设计博物馆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的结果。主办方认为,对苏中两国过去创作的丰富且极具多样性的遗产的研究将为21世纪的设计发展提供服务,年轻一代设计师将对此产生特别兴趣。联合展会策展人的目的是,证明两个邻国曾经有过设计,而且是在严肃的科学实践水平上发展的。尤其重要的是,全面交流使我们两国在对1950至1980年间设计师所面临的基本任务的理解上有过共同点。

从莫斯科设计博物馆选出的工业和平面设计项目将成为苏联展的主要部分。我们童年时所熟悉的物品设计得都很简洁大方,比如苏联的茶杯、柳宾斯基炼乳的包 装、著名的中国“鹿牌”热水瓶以及飞跃牌运动鞋等。艺术性不高、以合理性为主、保证结实耐用,当然,适合大量生产——这仅是上世纪苏联和中国工业设 计的某些优秀特点。苏联和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主要在广告宣传画、艺术书籍插图、产品包装应用以及商标和生产企业风格上。当时的许多设计今天继续成功地激发着现代平面设计师的灵感。

苏联和中国专业人员通往设计师工作之路通常是通过相关领域的专业活动开辟出来的。苏联1960-1980年间的著名设计师德米特里•阿兹里甘在回忆自己如何走上专业道路时说:“在苏联那个年代谁也没听说过什么是设计。不是不知道这个词,而是绝对无法想象其范围和内涵。我想要成为一名设计师,于是去学了机械制造工艺。当时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许多60年代苏联首批设计师都是工程师。”常被称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的中国著名设计师、设计研究员柳冠中教授曾在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建筑装饰系学习,其后以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公共建筑灯具照明专家的身份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现在人们所说的多学科方法与有限资源的结合,特别是战后,成为创造许多高度可靠耐用的日用品的起点。上世纪50年代,苏联和中国都在加速推进生产现代化。

设计师面临的是根据企业的生产能力而不是消费者的需求快速经济和大量制造产品的任务。但随后设计师的决策变得越来越面向消费者的需求,表现出对创造性实验的渴求。 展会上人们将有机会饶有兴趣地对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以工业和平面设计为具体实例的发展趋势进行仔细研究。| www.tsrus.cn/27685 |

本文为《透视俄罗斯》专稿

作者:叶夫根尼娅•诺夫戈罗多娃(Evgeniya Novgorodova)

《透视俄罗斯》网站及其所有方《俄罗斯报》拥有网页发布所有信息和资讯的完全版权。未经过《透视俄罗斯》网站编辑书面同意禁止转载。联系邮箱:info@tsru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