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展览馆侧旁坐落着一家已有六十年历史的俄式西餐厅——莫斯科餐厅。这是当年中苏建交后为体现两国友谊而建设的餐厅,是父辈们最熟悉的西餐厅,其历史与精湛的厨艺使其扬名现在。笔者的母亲每每回忆起二十多年前与朋友共赴莫斯科餐厅的场景都会打开话匣子:“我记得特别清楚,那天那顿饭每个人八块钱。要知道当年的工资才是四十块。”是的,那时候吃一顿“老莫”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就算现在,莫斯科餐厅的人均消费也要高于两百元,着实“高洋上”。
孙凌凌。
如今,北京大大小小的俄餐餐厅也红火起来。基辅罗斯餐厅、彼得堡西餐厅、老井西餐厅……虽然价格更实惠,但也算不上“便宜”。所以“小贵”似乎成了中国人对俄餐的第一印象。
波波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本科学了四年俄语,却还未曾探寻过俄罗斯的广袤大地,而作为一个美食爱好者,北京的俄餐基本被他尝了个遍。他“觉得俄餐普遍比较油腻,肉多蔬菜少”,像很多人一样,“最喜欢的是红菜汤”。不过他认为“北京的俄餐可能是改良过的”。他说:“口味我不好评价,因为没真去过俄罗斯,所以不知道本身应该是什么味道。”
波波的看法代表了大多数没有在俄罗斯居住过的中国人对当代俄罗斯饮食的印象,或者说这是中国人一直以来对俄罗斯饮食的看法。有人总结出俄餐的“五大领袖(面包、牛奶、土豆、奶酪、香肠)”、“四大金刚(圆白菜、葱头、胡萝卜、甜菜)”和“三剑客(黑面包、伏特加、鱼子酱)”,确实总结得很到位。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欧洲主要文化中心之一,俨然一副国际大都市的模样。餐厅种类也是十分丰富,除了传统的俄餐,还有格鲁吉亚餐等中亚餐馆,中餐、日料也是星罗棋布,还能吃到正宗的韩餐、意大利菜等。可见,当代俄罗斯人的饮食还是十分丰富的。然而,由于气候、传统、习惯等差异,平时那里人们的饮食和我们中国人有很大不同。
有人评价圣彼得堡这座城市“空气都甜得发腻”,可见俄罗斯人是多么爱吃甜食。教学楼的自动售货机里是清一色的巧克力,甜点店总是人满为患。此外,奶制品也是俄罗斯人的最爱。超市里卖各种各样奶酪的冷柜占了好几排。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小秦说:“他们吃什么都要放奶酪。”奶酪热量高,所以能在寒冷的冬日为俄罗斯人提供足够的能量。虽然现在俄罗斯的冬天已没有那么难熬,但对于这种高热量食品的热爱还是延续至今。有人也用俄罗斯人的这一饮食偏好来解释俄罗斯女性婚后迅速变胖的现象。“在这儿待了四年,感觉口味也被同化了”,小秦说,“刚来的时候很吃不惯,瘦了不少;后来慢慢习惯了,又胖回去好几斤。”
“俄罗斯人不能吃辣”,小秦说,“有一次我去“两根筷子(Две палочки,一家日餐餐厅)”点了一碗东洋汤,当时点菜小哥非常惊讶地看着我问:‘Самый острый?? (你确定要最辣的吗?)’,我犹豫了一下,但还是点了点头。等汤上来尝了一口,基本上没有辣味儿啊。”的确,中俄两国饮食如此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调料的概念。花椒、大料、干辣椒、香油、老抽和生抽——这些在中餐烹饪中再常见不过的调料俄罗斯人是不用的。他们调味主要靠糖、盐、奶油、奶酪。这些中国人觉得“腻”的东西在俄罗斯人的饮食文化中恰好是用来增添食物味觉层次的,怪不得留学生们都喊“吃不惯”!
不过想真正感受当代俄罗斯的饮食文化,不能只光顾餐馆,还要深入俄罗斯人的一日三餐。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经济系食堂每天上午十点半开门,大约下午四点结束营业。虽然叫“食堂”,但与国内高校的食堂可完全是不一样的景象:只能容纳几十人,也只有一个窗口,一个收银台。肉菜通常有鸡腿、猪排、肉丸、香肠、牛肉饼等,配上米饭、通心粉、土豆泥或荞麦米饭。可以再要上一碗红菜汤或白菜汤,或者在自取窗口拿一份冷冻蔬菜或沙拉。也可以要一份甜点配上茶或咖啡。
“俄罗斯人午餐都吃得好少。”小秦发现。学校里的男生通常只要一个主菜配主食,偶尔拿个沙拉;女孩儿们吃得更少,不少人只要一份沙拉或点心配咖啡,更有甚者午餐只吃个水果。对比中国的俄式西餐厅,服务员往往会建议你点够三道菜,让你对俄罗斯人的食量总有种错误的概念。
笔者本科期间曾在学校做过一个调查,希望能了解中国大学生对当代俄罗斯饮食特点和习惯的认知程度。列出了“午餐通常在下午1点-4点之间”、“新鲜的时令蔬菜和水果较少”等俄罗斯饮食特点及“使用刀叉”、“喝汤时要用羹匙,不能用嘴直接从汤盘中喝”等饮食礼仪共16项。调查结果显示,有12.1%的人对这16项“都不知道”;平均每人知道3项;对饮食特点层面的了解总体上要好于礼仪层面。这可能是因为饮食特点,即“吃什么”、“怎么吃”的问题更容易通过文艺作品观察,礼仪文化层面的内涵通则需要亲身体验,是更为深层的了解。
“我觉得对他们来说吃是次要的,可能喝酒更重要吧。”波波笑着说。
| www.tsrus.cn/41261 |
请见:中国人眼中的当代俄罗斯
相关阅读:写作竞赛获胜作品:“一切从索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