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翻译家、散文家阿列克谢·马库辛斯基(Aleksey Makushinsky ) 任教于德国美因茨大学斯拉夫学系,其新创作的小说《航向阿根廷》,详细讲述了俄罗斯第一批流亡者(1918-1923 )、著名建筑家亚历山大·沃斯科(Aleksandr Vosko)的一生。
俄罗斯报: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精彩而真实的故事,为什么您还要创作一部以虚构人物为主人公的传记?
阿列克谢·马库辛斯基:《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也是虚构的。而现实中有那么多为了情夫而撇下丈夫的女人,为什么还要虚构一部人物传记呢?严肃地说,我喜欢将现实与虚构结合起来。在我的小说里,所有的主人公都是虚构的,而侧面人物往往都是真实的。比如说,主人公亚历山大·沃斯科认识了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和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或者说,他在年轻时参与了波罗的海内战。所有的名字和事件都是真实的,我在准确地描写出这些细节的时候是非常满足的。阅读那个时代的文献和材料相当有趣。此外,里面也有我个人的生活经历。这就是我的写作技巧—将自传、真实人物传记、游记和纯粹虚构结合起来。
俄罗斯报:您能否阐述一下这本书的主题思想?
阿列克谢·马库辛斯基:我认为没有什么"思想"可以脱离文字。可能有一些意义,或是寻找意义的过程,认识到一些意义。我的主人公亚历山大·沃斯科努力在建筑设计中创造出一些有意义的结构,从而超越毫无意义的人生。同样的,这本书也是想把一系列的随意事件和生活情景相结合,形成某种有意义的结构,或者至少能透射出某种内涵。在这方面,这本小说还是相当令人欣慰的,这也是最令我惊讶的地方。简单地说,在创作《航向阿根廷》的时候我是相当快乐的。即使是现在,再读其中的文字,我还是能感受到那种愉悦。
俄罗斯报:您的小说在发表之前,几乎一下子就受到了关注,从泛泛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对此,您有什么想法?
阿列克谢·马库辛斯基:我想不同的读者会对书中不同的内容感兴趣,作家是很难做出判断的。我的上一本书《谷中之城》(The City in the Valley)讲述的是挫折、崩溃和惨败,最后书中的人物都死了,而《航向阿根廷》则可以说是一本关于快乐的书,讲的是如何逆水行舟,克服困难。换句话说,这里有童话的元素,就像是一个"结局大团圆"的童话。
俄罗斯报:在您的前两部作品里,大部分情节,即便不是关键情节,都发生在内战时期。您对那个时代有什么特殊的感情吗?
阿列克谢·马库辛斯基:那是因为它是俄罗斯(不仅是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对于俄罗斯来说,20世纪的主要事件或者说主要灾难,就是十月革命和内战。那是个重要而悲惨的时代。我们现在还不能盖棺定论,即便战争失败了。我年轻的时候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将"白色运动"(White Movement)理想化了。这是不应该的,我们不应该把任何事物理想化。《谷中之城》讲的是发生在俄罗斯南部的战争,历史的准确性并不严谨,更多的是某种"愿景"。在《航向阿根廷》里,那场内战甚至都不像我们所"熟悉的"俄国内战,而是一场非常特殊的、发生在波罗的海的内战。那是一场所有民族都参与了的战争—俄罗斯人、拉脱维亚人、日耳曼人(包括波罗的海的日耳曼人和德国的日耳曼人—也就是当时所谓的"皇家日耳曼人")......。我希望还能有机会描写波罗的海的那些事件。这部书只写了其中的几个片段,而这仅仅是这本书的一个历史层面。
俄罗斯报:给人感觉书中似乎有些个人的情感在里面。
阿列克谢·马库辛斯基:我想这多少和我自己的圣彼得堡和波罗的海渊源有关,我的青春有一半(如我们所表达的那样)是在拉脱维亚,尤其是在库尔兰度过的。当然,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又去了一次那里,去了事件发生过的所有地方。
俄罗斯报:您乘船去的阿根廷吗?
阿列克谢·马库辛斯基:没有,很可惜,船票价格很贵而且路途遥远。在这本书中,阿根廷是—怎么表述才最准确呢......,是一个"梦中之国"。我就是这样写的,但我要向读者坦白,我从来没有去过那里。那是个"全然不同的地方",非常遥远,所以也就充满了幻想。但是如果我赢了什么大奖的话,我一定会去那里。
俄罗斯报:您心中有为之创作的最理想的读者形象吗?
阿列克谢·马库辛斯基:没有。嗯,其实也有。如果说有的话,最理想的读者会比我更聪明,比我更优秀,比我考虑得更周到。我的主人公也比我更优秀,更聪明。这对我很重要。
俄罗斯报:人们为什么要看您的书呢?
阿列克谢·马库辛斯基:真正的书是不需要任何特殊理由才会被看的,因为它就是它,想看的人自然就会看的。
| www.tsrus.cn/39037 |
本文为《俄罗斯报》刊登采访的删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