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滚动查看更多
Press photo
古罗斯妇女从不戴帽子:帽子是给男人准备的,女性拥有更为美丽和舒适的头饰,一种称为“可可什尼克”( кокошник)的扇形绣花头饰。它由贵重材料制成,如丝、绒或者锦缎,再饰以珍珠、花边、宝石以及绣花用的金线。
Press photo
“可可什尼克”一词衍生自斯拉夫语“кокош”,意思是“小鸡”或者“公鸡”(在古俄语中,кокош则代表“母鸡”)。这种古老的尖顶(扇形或圆盾形)头饰,长久以来一直是俄罗斯的时尚典范。
Press photo
可可什尼克的主架是由厚纸板、金丝带或花冠制成的轻巧扇子,然后将其缝在帽子或包发网上。它的底衬通常是帆布或纸板,再以缎子、丝绒或红布为面料,或粘或缝在一起。图为1900年的明信片。
Press photo
在该头饰的冠形表面,点缀着各种装饰物:手工制成的花朵或是鲜花、锦缎、花边、珠子、河里采集的珍珠(俄罗斯人自16世纪起就在伊尔门湖采珠)、金线、金箔、玻璃或宝石。头饰的收口处通常以金线刺绣遮盖。图为1903年奥尔洛娃-达维多娃公主戴可可什尼克参加化装舞会。
Press photo
可可什尼克的底座是布制的,可用丝带绑在后脑勺处。戴可可什尼克时,通常轻轻将其推上前额,用丝带在脑后扎紧。通常还有帆布或红丝绒遮住打结处。
Press photo
丝绸或羊毛披肩通常挂在可可什尼克的顶端,缀满金银饰物的绣花头巾(俄语中称作“芜浦鲁斯”убрус)、绣有花边的薄毯、面纱也是同样戴法。头巾通常对角折后,包在头上,并在下巴下方用别针固定。薄沙或丝质的长面纱通常也固定在下巴下方,或从可可什尼克的顶部垂下,搭在胸前、肩膀或背部。
Press photo
可可什尼克的造型在各地差异很大,但都倾向于按照传统头型来佩戴:将头发分成绺或梳成两股,然后或是绕过前额盘在头上、或垂在脖子两旁、或是贴在太阳穴旁等。图为伊万·阿古诺夫所画的《农妇肖像》
Press photo
在俄罗斯依地域不同,可可什尼克的扇面、剪裁、颈部衬饰等细节也变化多样。这些点睛之笔体现了各地别出心裁的设计和修饰。不过,所有装饰物都要镶饰在较硬的衬底上,也就是可可什尼克的主架。
Press photo
在近代,新娘佩戴可可什尼克的传统一直延续到1920年代。新娘从新婚之日起要一直戴着这一传统头饰,直到她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此后,就只在庆典或节日佩戴。
Press photo
彼得大帝曾颁布皇家法令,禁止贵族女性佩戴可可什尼克。不过,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期间,可可什尼克又重返宫廷时尚。叶卡捷琳娜二世以18世纪的习惯将该时尚饰品取名为“a la russe”(法语“俄罗斯”),并使其再次风靡化装舞会。
Press photo
抗击拿破仑的战争曾在俄国掀起了爱国热潮,并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服饰的兴趣。1812-1814年间,红蓝色的俄式无袖宽松长衫(俄语名为萨拉凡)成为当时的流行款式。穿戴时,常配有帝国特色的腰带以及缝在前襟的金银丝纽扣。图为1880年左右,玛利亚·费奥多罗夫娜皇后戴着一顶镶嵌有钻石的可可什尼克。
Press photo
20世纪初的宫廷化装舞会、俄国或流亡在外的设计师们的想象力显著地推动了可可什尼克的人气。
East News
可可什尼克现已是世界时尚领域的一份珍贵财产。图为2009年香奈儿·巴黎-莫斯科初秋展。
East News
可可什尼克在世界时装展上亮相。图为2009年香奈儿·巴黎-莫斯科初秋展。
ITAR-TASS
2011年7月23日,美国歌手和作曲家寇特妮·洛芙(Courtney Love)头戴可可什尼克在莫斯科海报野餐音乐会上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