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整体移动 前苏联有“绝活儿”

2015年5月25日
【 字号:
【《透视俄罗斯》消息】苏联建筑的气魄和独创性不仅有赖于建筑师的才华,往往也要归功于工程师和施工人员的绝顶聪明才智。《透视俄罗斯》在此以您一道追忆那些最非比寻常的工程设计方案。一些上世纪最重要的莫斯科建筑正是得益于这些设计方案而出现或得以保留。
图片来源:Lori / Legion Media
图片来源:Lori / Legion Media
http://tsrus.cn/451203

扫一扫

早在革命前俄罗斯就曾有过将建筑物整体移动的做法。1812年农奴木匠德米特里·彼得罗夫(Dmitry Petrov)在坦波夫省莫尔尚斯克市将一座木质教堂移动数米并打算在其原址建一座新的石质教堂一事众所周知。人们当时决定不拆除旧教堂,而是将其移走。但二十世纪上半叶之前这种情况还比较少见,苏联时期才获得广泛推广,当时首都莫斯科和一些小工业城市展开了大规模的新楼房和社区建设。

1935年人们曾在克里沃罗格的一处矿山内将一栋重达1.5吨的民宅整体移动了250米,而此前一年马凯耶夫卡曾整体移动过一栋重达1300吨的两层建筑。莫斯科首座“搬过家”的房子是位于特维尔大街附近的变电所的一座二层小楼,1935年曾被移动25米。该项目是后来的苏联建筑物迁移首席专家、工程师埃玛努伊尔·根杰尔(Emmanuil Gendel)主持的。仅三十年代中期首都莫斯科就曾“迁移”过10来栋多层建筑。最有趣的是,移动这些建筑时并未将内部居民迁出,而且工程管线全部照常运行。技术程序是这样的:在地基周围铺设钢轨,在其上冲压出一些专门的孔用于固定枕木和轨道。建筑物就是沿着这样的轨道朝需要的方向移动。正是这项技术挽救了许多根据1935年斯大林的莫斯科改建总体规划计划拆除的革命前建筑。

莫斯科市政府大楼。图片来源:俄塔社

1936年莫斯科成立了一个负责所有建筑物整体移动工作的机构,曾移动的建筑包括高尔基大街的莫斯科市政府大楼、卡梅尔格尔斯基胡同的莫斯科模范艺术剧院以及谢拉菲莫维奇街上的民宅。莫斯科最后被整体移动的一批建筑中包括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铺设共青团大街时迁移的科学研究院的两座建筑。

下坠的摩天大厦

1947-1952年间红大门附近建筑摩天大厦时,苏联建筑团队在工程师维克托·阿布拉莫夫(Victor Abramov)和建筑设计师阿列克谢·杜什金(Alexey Dushkin)的领导下完成了一项世界建筑史上举世无双的试验。这座138米高的摩天大厦是与隧道深24米的红大门地铁站出入口大厅同时修建的。由于地基在大楼重压下下沉,大厦将不可避免地向其方向倾斜,因为用于地铁出口的深基坑就是直接在大楼地基底下挖掘的。按道理应先将地铁出入口大厅的修建工作做完,修平地基土壤,然后再开始大厦的施工。但由于当时时间紧迫,工程技术人员们一致决定采取人工冻结地层土壤的方法(这种方法曾在地铁施工中使用),而大厦的钢结构则向反方向倾斜16厘米搭建。大厦在土壤解冻时因下沉而逐步进入垂直状态。工程设计中稍有偏差便会导致这座著名的摩天大厦完全倾覆。

沟槽中的地铁

上世纪三十年代修建首批莫斯科地铁线路时使用的槽探式地铁修建方式世界上绝无仅有。“由于地铁需要直接建在沃尔洪卡和阿尔巴特这两条街上的居民楼的地下,所以地铁施工团队决定不挖浅基坑隧道(由于土壤受腐蚀而无法挖深基坑),而是挖沟槽”,工程史学家阿依拉特·巴加乌特季诺夫(Ayrat Bagautdinov)介绍说,“在土壤中搭建两面钢筋混凝土墙,之后在两面墙之间进行搭接。由于这种搭建强度,架在这种特殊的地下拱顶上的建筑物就不会倒塌”。所有工作都是用铁锹人工完成的。

莫斯科地铁修建,1933年。图片来源:俄新社

首批以这种方式修建的地铁线路是从克罗波特津斯卡娅站到列宁图书馆站以及从亚历山德罗夫斯基花园站到斯摩棱斯克站这两个区段。不过这一方式很快就被放弃了,莫斯科开始出现首批深基坑地铁站。此后,无论苏联还是世界其他国家均未再使用过这种槽探式地铁修建方式。

| www.tsrus.cn/41951 |

本文为《透视俄罗斯》专稿

作者:奥尔加·马马耶娃(Olga Mamaeva)

《透视俄罗斯》网站及其所有方《俄罗斯报》拥有网页发布所有信息和资讯的完全版权。未经过《透视俄罗斯》网站编辑书面同意禁止转载。联系邮箱:info@tsru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