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俄罗斯千篇一律的苏联标志性建筑

2014年1月2日
【 字号:
据《透视俄罗斯》报道,苏联时代的建筑—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纪念碑,更是克里姆林宫前领导人社会理想的例证,甚至连这些建筑物的名称都证明了这一点,均取自领导人的名字:“斯大林式”、“赫鲁晓夫式”和“勃列日涅夫式”。而这些建筑的围墙内则饱含着那段苏联集体生活的历史。
“赫鲁晓夫式”建筑。来源:Wikipedia / Maximaximax
“赫鲁晓夫式”建筑。来源:Wikipedia / Maximaximax
http://tsrus.cn/452763

扫一扫

"斯大林式"建筑是斯大林时期向精英提供住宿的公寓楼,主要建成于20世纪30年代末至50年代中期,属于新古典主义风格。

这些"斯大林式"建筑的主要特点在于空间和规模的巨大,高达2.9到3.2米的天花板,宽敞的窗台和厚实的墙壁。然而华丽的外观之下,却隐藏着用劣质材料隔成的房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材料和楼层之间悬出的木头都已腐化。大多数这样的公寓有3-4个房间。

有两种类型的"斯大林式"建筑:一种是针对苏联社会上层人士的,另一种是针对普通工人的。

在布尔什维克党内,苏维埃领袖和经济领袖、高级军事官员、安全机构工作人员以及科技和创新领域的重要代表居住在第一种公寓中。这些公寓均经过精心规划,配备有独具特色的学习室、育儿室、书房、仆人室、宽敞的厨房以及独立的卫生间。在设计之初,就将房屋面积规划的很大,最小的15平方米,有的甚至大到30平方米,还有配套的附属设施。

"斯大林式"精英公寓以古典建筑形式和简单装饰为特色。这些建筑本身非常高大,并设计有很高的一楼阳台。结构以装饰线条为特色。这些建筑不是建造在市中心,就是矗立在城市广场之上。通常,它们不仅代表了个别工程项目,在许多城市中,其本身就成为了旅游特色景点。

那些用于公共住房的公寓楼建筑则相对简单得多。几个家庭合住一间公寓(共同公寓),合用公共厕所、浴室和厨房。这些公寓都很小,房间通常都是互通的。有些战争后建造的走廊式公寓都没有浴室。这些建筑与奢侈毫无关联,外墙朴素,以标准式样为主。这种"斯大林式"的建筑都建造在工人村中,沿着工厂附近或者在住宅区中间。

从本质上来说,这些公寓楼代表着当时社会的划分。海外所宣扬的平等对应的是一个被划分成两个不同类别的社会。

自1956年开始,"斯大林式"的公寓楼越来越少,逐渐成为散落在城市里的装饰。尼基塔·赫鲁晓夫取代了约瑟夫·斯大林,将重点转移到了工业化大生产之上,而最后的"斯大林式"建筑内部则没有任何装饰。1960年以后,大规模公寓楼的外部形式开始改变。那时,所有住在新公寓中的人确实发现新建筑更体现了平等。随之而来的是"赫鲁晓夫式"建筑时代。在日常生活中,"斯大林式"和"赫鲁晓夫式"则分别演变成属于精英奢侈生活方式和属于贫民辛苦生活方式的代名词。


来源:俄新社

"赫鲁晓夫式"建筑是三到五层高的小公寓楼,在20世纪40年代末第一次出现。相比"斯大林楼","赫鲁晓夫楼"的第一个改变特点是砖砌和石板屋顶,但是为了与奢侈之风斗争,它们被建造成朴素平实的样式,其沥青屋顶上带有一间小阁楼。"赫鲁晓夫式"建筑以钢筋架构然后再灌注混凝土,然而随后的公寓楼不再这样建造。事实上,这种公寓楼更类似于在工厂中被预先制作好的组件,只需将其在现场组装,而周围的建筑和景观则不在考虑之内。

"赫鲁晓夫式"公寓楼的寿命仅有25年。领导人最初依靠这些公寓楼来解决住房问题,但结果是这样的公寓楼至今仍在使用。在莫斯科,领导人很早就承诺要拆除所有的"赫鲁晓夫式"建筑,用当代建筑取代它们。然而,即使不考虑俄罗斯其他较小的城市,仅在首都就有大量的"赫鲁晓夫式"建筑。当房屋每平方米的价格高涨时,"赫鲁晓夫式"建筑至少实惠些,但即使是"赫鲁晓夫式"建筑的价格也可以和欧洲城市的公寓楼价格相提并论了。

尽管"赫鲁晓夫式"建筑有很多显而易见的弊端,但是它却代表了苏联时代最令人向往的住房。狭小的厨房、低矮的天花板、糟糕的隔音这些缺点全被一个事实所平衡,即每个家庭可以拥有一套独立的住宅。

莫斯科切列姆什基区首先建成了"赫鲁晓夫式"公寓楼区,之后这里的建筑经验在全国开始推广实施。这些公寓楼是如此的相像,即使在今天,如果在这些公寓区中,仍很难说清到底身在哪个城市。俄罗斯"赫鲁晓夫式"公寓楼的建造一直持续到了1985年。

之后,以国家下一任领导人名字命名的"勃列日涅夫式"建筑向前迈出了很小的一步。这些"勃利日涅夫式"高层建筑,高达9-17层。不过这类建筑非常具有典型性,施工质量比"赫鲁晓夫式"建筑好一些,但从外观看上去,它们放大了里面不舒适的生活空间。它们将城市变得千篇一律,统一划分,将人们锁进了指挥他们遵守内部和外部规则的鸽笼里,并将确定的思维方式强加给人们,使人们不再具有创造力。

随着苏联建筑师拥有了形式上的自由,这些长期存在的规则被瞬间扫地出门。然而,他们却并未完全舍弃典型的公寓楼以及千篇一律的城镇。

| www.tsrus.cn/31201 |

本文为《透视俄罗斯》专稿

作者:马林娜•奥布拉兹科娃(Marina Obrazkova)

《透视俄罗斯》网站及其所有方《俄罗斯报》拥有网页发布所有信息和资讯的完全版权。未经过《透视俄罗斯》网站编辑书面同意禁止转载。联系邮箱:info@tsru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