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滚动查看更多
塔斯社
十月革命以前上班的俄罗斯公民要么去小酒馆,即提供简单饭菜的小餐厅,要么去小餐馆,宾馆里的三流食堂用餐。去这些地方吃饭的主要是工作的单身男人,对这些地方的反馈也不是特别好。有家的人间休时都会回家,妻子为其做饭。家里用于吃饭的独立房间当时被称作餐厅。但革命后政府开始通过往资产阶级家庭中添加“劳动元素”推行“收缩”计划后,就很少有人家里还保留这种房间了。不过在各重工业和轻工业工厂里出现了“食堂”,即工人用餐的大厅。
Grigory Shegal
有组织的公共餐饮想法对于这个年轻国家的意识形态来说再适合不过了。单独的厨房被视为过去的遗毒,女性应从“厨房奴隶”中解脱出来,应给她们以自由,让她们与男人平等工作。厨房则要变成车间并外包。因此,社会主义革命后也紧接着发生了日常生活革命。
Vladimir Gulbin / D.A.Drozdetsky's archive
新国家追求普遍的兄弟情谊和劳工公社思想。“收缩”后的住宅变成了公共公寓,多个家庭不得不挤在一个公共厨房做饭,吃饭则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当时追求的想法是在食堂吃饭与买菜回家做饭的价格一样,这样就可以节约大量时间,将女性解放出来从事社会劳动。
Vsevolod Tarasevich/MAMM/MDF
最初几年苏联开始对各种日常生活系统进行彻底变革。最早的一批食堂是在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工厂里开的,随后遍及全国各大城市。
Arkady Shaykhet/MAMM/MDF
伊万诺沃市(莫斯科以东320公里)1925年开了第一家厨房工厂,这是一家为工厂食堂准备餐食以及制作家用半成品的企业。当然,在那里也可以以很便宜的价格吃得很饱。在一些独立的大厅里还可以看看报纸和杂志,下下象棋以及跟同志们聊聊天。最大的工厂每天出产数千份餐食,餐食质量被严格管控。厨房工厂的一些建筑保存至今,莫斯科的列宁格勒大街、大图拉街和新工厂街都能看到。
Valentin Khukhlayev
学校也普遍出现提供热餐食的食堂。这样家长们就无需考虑上班时给孩子做饭的问题了,而且还可以培养孩子与大家一起集体就餐的习惯。沙皇时期的中学只有最贫困的学生可以不交餐费,苏联时期的中小学食堂对所有学生都是免费的。
Nina Sviridova, Dmitry Vozdvizhensky/MAMM/MDF
食堂的饭菜并不总是特别好吃,但都可以吃得很饱,能让苏联人有力气去劳动立功。“节食”一词在苏联一直是与饮食治疗相关联的,从前谁都不愿意减肥,如果没有健康问题的话,都会吃得很饱。不过,食堂不得不应付食品短缺问题,比如往肉饼里加许多面(这个习惯一直保持至今),蔬菜沙拉里则会加入油腻的蛋黄酱增加热量。能进入大企业食堂工作是非常幸运的,因为这样可以把一些食品带回家。上世纪三十年代每周四被定为“鱼日”,这一天食堂里只卖鱼做的菜。
Vsevolod Tarasevich/MAMM/MDF
上世纪六十年代苏联食堂出现了“套餐”的概念,一份套餐包括沙拉、汤、主菜和饮料(甜羹或干果煮的糖水)。一般一份餐都会免费送一片面包片或一块小面包。一周中会交替上各种菜。食堂中最受欢迎的是乳酪烤菜、高高的蓬松的煎蛋饼、乳渣馅饼,不过需要额外收费。
Vsevolod Tarasevich/MAMM/MDF
中小学、大学和工厂的餐食基本一样,都是根据国家标准做的,这也就意味着苏联每个城市的所有食堂的餐食成分和味道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当然不是这样)。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在食堂吃饭,他们抱怨餐食很单调而且质量不高,不过想吃到又快捷又便宜的餐食没有什么特别的选择。高校贫困学生则很开心地回忆,食堂里总能完全免费拿到好几块面包,甚至可以撒上一些糖或盐。
Alexander Steshanov/MAMM/MFD
苏联即将解体时就已经出现了快餐店。首家麦当劳是1990年在莫斯科开业的,当时简直是人气爆棚,人们排几个小时的长队就是为了尝尝汉堡是啥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