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短缺”一词几乎是苏联最常用的词之一。从奶酪和香肠到内衣和优质家具,几乎所有东西都属于“短缺商品”。苏联政府注重发展重工业和军事领域,对民众的日常需求关注甚少,因此经常出现排出数公里长的长队以及人们非常羡慕那些拥有今天看来非常普通的东西的幸运儿。那个时代的见证如今还能回忆起当时苏联民众都梦想拥有哪些东西。
图片来源:塔斯社
1969年苏联才建立第一家生产卫生纸的工厂,并且多年未能满足一个庞大国家该日用商品的供应。叶莲娜说:“对卫生纸也就只能幻想一下:我记得排队买卫生纸的人不少于100个。”买卫生纸甚至还有限制,每人不能超过10卷。“抢到卫生纸的幸运儿将几卷纸用绳子穿起来,像项链一样挂在脖子上,昂着头回家,引起路人的羡慕。”
图片来源:塔斯社
“印有汽车广告或者只有外文字样的口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都是人们希望得到的东西”,奥列格回忆说,“大家都非常爱惜它们,女孩们不提手提包,学生不背书包,都提着这样的袋子。”当时这些袋子基本上只在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生产,如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斯拉夫、东德等,都是很少出国的苏联居民作为纪念品从这些国家带回来的。“当时人们甚至都不会把这些袋子折叠起来,应为怕磨损上面的印花。不小心把袋子弄脏了就会将其洗干净并晾干。”
图片来源:塔斯社
普通圆珠笔当时也是奢侈品,不过拥有圆珠笔的幸运儿也面临一个问题:笔芯短缺。“苏联学生写字教他们先是用钢笔和墨水写,后来则用所谓的注水笔,需要往笔里加液体墨水”,谢尔盖介绍说,“有人开始从国外往回带圆珠笔的时候,对学生来讲没有比圆珠笔更好的礼物了”。不过又出现了一个问题,笔芯用完了没地方能买到新的。当时出现了一个几乎全新的职业——给笔芯加油。上世纪六十年代甚至还开了一些给笔芯加油的小店。
图片来源:塔斯社
当时染发也是个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之前只有把头发染成棕色的靛蓝粉和发染成火红色的海娜粉两种“天然”类型的染发膏有售。想成为金发女郎的人则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头发,用洋甘菊汁或过氧化氢水将头发颜色洗浅,之后是漫长而痛苦的恢复过程。伊琳娜介绍说:“也有比较简单粗暴的方式,比如往洗发水中加黑色墨水。年轻姑娘的头发变成‘黑乌鸦翅膀’的颜色,有白头发的成年妇女则染成一头紫发。”
苏联公民一直自豪地自诩苏联为“世界上读书最多的国家”。不过当时的书店基本上是空空如也,就连俄罗斯经典文学大部分也只能幻想一下或者只能从图书馆借。特别荒谬的是俄罗斯和世界经典文学在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却可以自由售卖,苏联领导层特别注重俄语的普及。
图片来源:塔斯社
米哈伊尔介绍说:“我记得,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妈妈从国外带回来好几十公斤的书,有儿童童话故事,有阿加莎·克里斯蒂和柯南道尔 的侦探小说,还有仲马和左拉的小说。这样我们家攒出了一个家庭图书馆,这在当时是许多人都引以为豪的事情。当时苏联书店中基本上都是关于二战的爱国主义文学和农业复兴题材的科幻小说。”
| www.tsrus.cn/662703|
本文由《Russia Beyond The Headlines》编辑部即TV-Novosti自治非盈利机构项目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