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联解体
一天,我的一位1991年刚满15岁的年轻的同事跟我讲起了他是如何知道苏联不复存在的经过的:“课间休息结束后俄语老师走进教室向我们宣布:政权移交了、苏联没了,然后便继续上课并开始给我们讲斯大林时期被枪决的苏联作家鲍里斯·皮利尼亚克(Boris Pilnyak)的遭遇”。的确,1991年12月关于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国总统齐聚某个白俄罗斯树林签署关于终止1922年缔结的苏联成立的条约的协议这一消息并未对整个超级大国的大多数民众造成多大震动。
那段时间内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发生很大变化。大家关心的是一些更务实的东西:通货膨胀速度难以抑制、货币急剧贬值、商店里货架空空。当局当时则是这样安慰民众的:没关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独联体将取代苏联,甚至还会保留统一的军队。可是在独联体建立之后时隔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今天却很难找到有谁会为其说好话。例如,正是由于独联体的建立,大部分苏联解体后的中亚国家领导人事实上都成了终身总统。
关于独联体成立
那么为什么要建立独联体呢?独联体的成立并非事先计划好的,而是多个基本要素的共同反应或者说共同作用的结果,如苏联经济的崩溃、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之间的权力之争以及乌克兰1991年12月1日全民公决后拒绝留在苏联而宣告独立。
《别洛韦日协议》的结果是戈尔巴乔夫丢掉苏联总统的宝座,在莫斯科将政权全部移交给了俄罗斯总统叶利钦(Boris Eltsin),以及中亚、高加索和前苏联欧洲部分的许多前苏联共和国领导人一下子成为过去儿造成的慌乱。其中大多数国家的政权是掌握在当地共产党手中的。他们最先捕捉到变动的大趋势并抓住政权,学会了相应的词汇并借用自己共和国内反对派的口号将自己的政党更名为“民主的”政党。莫斯科这一苏联的中心已不再是其顶头上司。
然而,苏联统治的七十年中各共和国之间的经济依赖程度变得相当高,只有拥有原料资源的国家,如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塞拜疆等国才能相对独立地存活。其他共和国则需要或多或少地依赖俄罗斯、中国、美国或欧洲等大国的援助才能作为独立主体存在。因此,其中一些共和国基于历史或民族传统宣告了其依附于欧洲的发展之路(乌克兰、摩尔多瓦、格鲁吉亚),其中甚至还有以穆斯林为主的中亚国家,如吉尔吉斯斯坦。然而,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的巨大差异造成这些前苏联共和国之间很难实现平等合作。此外,其中一些国家处于潜在军事冲突随时可能爆发的状态(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其他一些国家则多年无法从苏联解体时发生的内战中恢复元气(塔吉克斯坦)。还有一些国家则多年处于民族冲突和其境内自治共和国寻求独立的境况(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
独联体仍无可替代
美国支持的在后苏联空间建立没有俄罗斯参与的无论是忠于(中亚地区)还是反对它的国家联盟的诸多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如“古阿姆”集团,成员国为格鲁吉亚、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摩尔多瓦)。结果,能在独联体境内存续下来的只有俄罗斯主张的合作形式,如俄白哈关税同盟。
俄罗斯愿意对合作伙伴提供原料资源和经济援助,但要求其在政治上要忠于自己并拒绝与其他世界力量中心发展密切合作,但这种政治交易往往会引发与俄罗斯结盟国家内政治精英的担忧,他们会从中看到莫斯科的新帝国主义野心。同时,由于所谓的前苏联共和国文明分家形式的独联体的存在,各国之间(除少数例外)基本上维持了人员流动免签制度,为数百万劳动移民进入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提供了保障,也因此奠定了邻国对其的经济依赖。
依据这些因素完全有理由断言,大多数独联体成员国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希望独联体能继续存在。乌克兰确认不会离开独联体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事实上,离开独联体会令乌克兰经济因基辅失去参与独联体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特惠而陷入困境。
| www.tsrus.cn/38285 |
本文为《透视俄罗斯》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