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衣服或鞋子有什么好奇怪的?如今购物中心和网店送货上门服务可以说比博物馆和剧院还多。但对后苏联空间的居民来说,不久前(按历史标准)才开始能享受到这些。以前在国有商店买东西总要排很长的队,要么就只能在“黑市”从倒卖洋货的非法商贩手里买。二十世纪80年代末苏联放开公民出国限制,随后允许自由贸易。苏联“游客”蜂拥出国,买下所有能见到的东西带回国卖,从避孕套和香肠到口红和搅拌器等等应有尽有。这些人被称为“倒爷”,他们不是用沉重的皮箱带东西,而是用巨大的廉价编织袋。几年后苏联解体,各加盟共和国陷入严重经济危机,外国商品贸易成为许多失业公民的救星。
90年代,在莫斯科的市场 / Yuri Abramochkin/russiainphoto.ru
“我妈苏联时期是位工程师,有稳定收入,有清楚的生活规划”,一位俄罗斯网友在论坛上说,“之后就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了,于是她开始经历与许多人一样的遭遇:失去工作、做倒爷、回归正常生活。她回想起九十年代,是刚刚感受到自由并开始规划未来的前几年。不过,并非所有她的熟人都挺过了这一时期”。苏联解体后许多人失业了。国有企业根本无力支付工资或只能用产品抵工资。由于国内有大量支柱型重工和轻工工厂,遭遇困境的人不计其数。曾经的教师、医生和工程师不得不寻找新的赚钱方式。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在市场上卖外国商品。
边境地区居民当然最方便。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西部地区居民前往波兰、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并进一步走遍整个欧洲。列宁格勒州居民去芬兰。远东居民则在中国的一些城市采购商品。不过,对俄罗斯人来说,真正的“倒爷圣地”当属土耳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土耳其商品质量非常高:纺织品、鞋子和化妆品可以使用很多年,价格却不高。
俄罗斯“倒爷”在装满货物的图-134飞机上从土耳其回国 / Press Photo
能带多少带多少,没有人考虑超重问题,而且当时航空公司的规则也没有那么严格。行李舱都装不下,机舱过道会都被行李堵住。机组人员对这种情况持理解态度,有人甚至自己也“倒货”。有些人开始组织这种“旅行”,即所谓“购物游”,出行方式有轮渡、火车或边境地区大巴。“倒爷”们把货带到仓库、工厂或商店,能够批发购买所有必需品,然后再把货带到各家各户。
1997年,莫斯科最著名的卢日尼基市场(体育场内所有看台都变成了货摊) / Boris Kavashkin/塔斯社
不过,“倒爷”职业中完全没有想象中那么浪漫。要筹到出行和买货的钱(通常是跟熟人借),大包小包地拖回来好几吨货,然后无论什么天气,都要在露天市场售卖。利润则可能会微乎其微。90年代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还有出国携带外币的限制(例如俄罗斯出境只允许携带不超过700美元的外币),所以,“倒爷”们往外带能在国外销售的东西(苏联照相机、首饰和酒),用赚到的钱购买外国商品。
“倒爷”在装满货物的大巴上从中国回俄罗斯 涞源:Vladimir Sayapin/塔斯社
“许多俄罗斯人往中国带苏联礼帽,每顶七卢布,中国人用一双鞋能换两顶礼帽,一双鞋当时在(莫斯科)卢日尼基市场可以卖到2000卢布”,前“倒爷”安德烈回忆说,“过海关时把七顶礼帽一顶摞一顶地戴在头上,大衣一件套一件地穿在身上。海关工作人员很恼火,但你可以跟他说:我冷啊。他就没什么办法了”。 还有人带帮忙的人一起出镜,这样可以带出更多外币。
把东西拿到市场上卖,每座大城市都有个市场,或者是有几排货摊,货品应有尽有。当时莫斯科最著名的是卢日尼基市场(体育场内所有看台都变成了货摊)、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和其他数十个小市场。购物的不只是普通消费者,还有来自国内其他地区的倒卖商贩,对他们来说更划算的不是出国采购,而是从莫斯科上货。九十年代中期有大量来自中亚共和国的移民带货来此。
位于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倒爷”纪念碑 涞源:Vitaly Ankov/俄新社
这一贸易方式后来变得越来越不划算。政府出台新的海关规则,航空公司开始限制行李重量,各城市相关部门也尽量对市场进行管控。市场里充斥着犯罪和卫生不合格的状况。此外,1998年经济危机卢布崩盘,许多背负美元债务的商家破产。2000年代初俄罗斯各大城市开始出现购物中心,包括大型外国连锁店,“倒爷”的位置被贸易公司取代,市场也逐渐被拆除。影子“倒爷”经济规模很难估计。据估算,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倒爷经济占全国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一,但当然没人进行过精确统计。在这一行业就业的俄罗斯人多达1000万。
这一当代历史上时间不长、但相当重要的时期在纪念艺术中也有所反映。在俄罗斯一些城市的倒爷纪念碑成了民间景点。当然,纪念碑往往会立在购物中心(之前困难的九十年代市场)旁。
| www.tsrus.cn/670907 |
本文由《Russia Beyond》编辑部即TV-Novosti自治非盈利机构项目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