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伊琳娜·索洛维约娃(Irina Solovyova)回忆说:“勃列日涅夫去世时有一种世界破碎的感觉。”这位苏共总书记去世的1982年11月10日她才18岁,之前的所有生活都是在勃列日涅夫治下。“人们觉得他会永远活下去、永垂不朽”,伊琳娜回忆说,“共产主义、红领巾、勃列日涅夫都是我们苏联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64年,苏共上层集团解除了前领导人赫鲁晓夫的职务,勃列日涅夫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也就是全苏联的领导人。行为乖张的赫鲁晓夫此时被认为是一位狂妄的政治家,他领导全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据同时代的人回忆,勃列日涅夫的性格与赫鲁晓夫恰好相反,是一位负责任的、循规蹈矩的党务工作者。曾担任勃列日涅夫顾问的亚历山大·博文(Aleksandr Bovin)总结总书记的特点说:“他是一个机关内的人,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位机关公仆。”勃列日涅夫是一步步走上权力顶峰的。他出生于乌克兰,当过工程师,参加过卫国战争,在党的领导机构工作过。其本人没有突出的才能,但工作勤勉。
《俄罗斯最新历史:1945-2006》一书的作者、历史学家亚历山大·菲利波夫(Alekxandr Filippov)指出,苏共中央推举勃列日涅夫担任总书记,正是由于其中立性,这样不同的党内集团才便于对其进行操纵。不过,事实证明勃列日涅夫很有独立性,在关键职务上逐步安插亲信,使其能执行独立政策。
勃列日涅夫统治的头几年,苏联部分实施了部长会议主席阿列克谢·柯西金(Alexei Kosygin)主导的经济改革,其目标是引入市场经济元素。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苏联经济在1960年代末期实现了较快增长。不过,柯西金的改革后来被叫停,原因之一是勃列日涅夫在政治上对柯西金的妒忌。同时代人复述勃列日涅夫对柯西金改革设想的反应说:“他设计了什么东西?改革,改革…..有谁需要,谁又懂得?”
在1970年代,苏联经济上主要依赖其新获得的能源大国地位。1973年的石油危机导致油价飙升20倍,苏联通过向欧洲出口石油获得大量收入。俄罗斯石油帝国正是在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建立的。不过,对石油的依赖彼时已很危险,1980年代末的油价下跌将严重打击苏联经济。
1960年代末,苏联和美国在核武器上形成均势,一旦爆发战争,双方足以相互摧毁多次。亚历山大·菲利波夫指出,这促进了美苏在国际关系中的缓和政策。1972年,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签署《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和《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逐渐缓和,但1970年代末美苏再次开始相互恐吓。
俄罗斯总统直属国民经济与国家行政学院(RANEPA)社会科学分院高级研究员阿列克谢·佩日科夫(Aleksey Pyzhkov)说,苏联1979年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埋葬”了缓和政策。当时苏联向阿富汗派出了“数量有限的部队”。佩日科夫接受《透视俄罗斯》记者采访时说,苏联入侵阿富汗的目的有两个:保卫国家的南部边界和提高其国际威望。他说:“国家领导人需要以战场上的胜利复兴社会主义国际思想。”苏联军队在阿富汗一直待到1989年,共有1.3万人失去生命。
经济发展顺利、没有严重动荡让苏联人民生活得很富足。“我们知道,我们的生活中会有什么、会是怎样,需要时国家会关心我们”,伊琳娜·索洛维约娃说,“稳定是勃列日涅夫时代的主要感受。稳定,也许还有寂寞。”另一方面,勃列日涅夫式的稳定(或称“停滞”)成为一颗定时炸弹。阿列克谢·佩日科夫说:“勃列日涅夫时代是上级任命官员的升迁时代。”他说,正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党的精英与人民大众脱了节,变成一个封闭集团。这个集团的生活要比普通人富裕许多,尽管他们仍宣扬共产主义,但自己早就不相信了。人民大众也早就不信了。
佩日科夫说:“几代苏联人对公平公正和光明未来的信仰、他们为之奋斗甚至献身的信仰,在那个时代幻灭了。”这位历史学家表示,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党的高层思想保守,害怕变革,选择不推进任何改革而保持稳定。计划经济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是逐渐积累。最终,到了1980年代末,这些问题导致了整个系统的崩溃和苏联的解体。
| www.tsrus.cn/655939 |
本文为《透视俄罗斯》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