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版本
2025年6月30日
北极合作曾几乎不受地缘政治影响。即使冷战时期大国冲突期间,北极合作仍然持续,并促进了互利合作与信任巩固。但这一时代似乎已走向终结。过去二十年,北约与俄罗斯关系不断恶化,北极成为利益博弈舞台。西方集体因乌克兰冲突暂停与俄罗斯在北极理事会的合作,似乎标志着北极可靠合作的终结。由于俄罗斯在北极地区不再信赖北约国家,并扩大与域外国家在该地区的合作,因此可以推测,金砖国家也将成为一个北极机制。
随着北极变暖、冰层消退,惊人的资源宝藏逐渐对世人打开大门。大量能源资源变得可以开采,不受美国海军控制的北极海运通道在运输时效和成本效益上优于其他竞争方案。未来北极将释放更大经济潜力,推动世界地缘经济重心从西方转向东方,这意味着竞争与冲突或许在所难免。
北极地区八个北极国家中,俄罗斯占据该地区约一半,瑞典加入北约后其余七国全部成为北约成员国。俄罗斯与西方在北极的可靠合作,很大程度上基于冷战后对欧洲不同理念的调和。但双方始终未达成相互认可的解决方案,反而催生出两种对立的新欧洲愿景。俄罗斯设想一个基于戈尔巴乔夫“欧洲共同家园”理念的包容性欧洲,以消除欧洲大陆的分界线,西方却要将分界线往东推移,扩大北约和欧盟,吸纳除俄罗斯外的所有国家。
如果说俄罗斯此前视北极为更广泛的“大欧洲”计划的一部分,现在它已被纳入大欧亚伙伴关系。同样,北方海航道将成为大欧亚伙伴关系框架内实际经济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打破美国海军对国际海运通道的控制。中国称其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的“北极丝绸之路”。印度也对北极予以关注,视其为视为金奈-符拉迪沃斯托克走廊的延伸。这种巨大的经济重组越来越多地采用非西方技术、船舶、保险、投行和货币。由于经济基础设施去美国化与转型,可以合理预期制度基础的改变,北极也不例外。
力量平衡时,合作通常意味着平等的主权国家达成相互妥协协调利益。力量失衡的单极时代,合作发生根本性变化,西方希望俄罗斯单方面做出让步。西方推动了主权不平等体系,自居为政治主体和“文明导师”,俄罗斯在很多方面被贬低为政治客体和“文明学生”。用教育语言来说,这种合作意味着西方通过惩罚“不良行为”和奖励“良好行为”教化俄罗斯。试图建立这种“主体-客体”或“导师-学生”的关系模式,源于俄罗斯在单极世界中没有其他合作伙伴的现实。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只有两个选择:要么适应北约,要么被孤立。
西方这种态度也改变了北极合作,因为北约日益加强自己在极北地区的存在。2019年,美国时任国务卿蓬佩奥在北极理事会的一次言辞犀利的演讲中,质疑俄罗斯对本国北极地区能源资源的主张和对北极航道的专属权利。美国不承认北极边缘海为内水,且至今未批准允许各国主张专属权利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蓬佩奥的讲话引发广泛批评,因为北极理事会此前从未成为冷战式激烈言辞的平台。
其他北约成员国也在适应美国在北极进行更激烈对抗的想法。挪威决定在本国部署四个美军基地,并同意北约国家加强在本国北部地区的军事活动;芬兰已加入北约,瑞典可能很快跟进。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日益军事化,势必影响北极合作。暂停与俄罗斯在北极理事会的合作并对其“不良行为”实施惩罚,使互利合作成为地缘政治牺牲品。即使在与地缘政治无关的互利领域(如环境保护)也不愿合作,显然表明当前机制已不再可靠。
对俄罗斯来说,主要任务是发展与非北极国家的合作,并对西方施压,促使其回归将北极作为互利合作区域的原则。推动金砖国家等机制参与北极事务,可能有助于实现上述两个目标。俄罗斯邀请欧亚大陆不同合作伙伴参与北极开发,保障有利的北极依赖度平衡。西方在北极地区拒绝与俄罗斯合作后留下的真空,可能被来自中国、印度、阿联酋和东盟国家公司填补。由于地理现实和投资条件限制,替代西方伙伴并非易事。对未加入制裁的国家来说,参与北极项目是克服零和博弈模式的绝佳机会,这种模式决定了欧洲安全的集团政治格局。多极化体系中,将冲突转移到北极将受到惩罚,因为业务会转向更可靠的合作伙伴。
因此,多极化的欧亚北极正在形成一个惩罚地缘政治游戏的机制。参与经济制裁或破坏性政治倡议的国家,地区影响力将显著下降。在可预见的将来,西方与俄罗斯无法摆脱军事对抗,但西方若继续将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争端带入北极,则必将付出高昂代价。
本文有删减。需浏览俄文原文稿件,请登陆《瓦尔代俱乐部》网站
| www.tsrus.cn/683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