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重建与保护见证复兴的辉煌

2024年1月26日
【 字号:
只要去过一次红场的人都会记得那里著名的石板路、圣瓦西里大教堂糖果般的圆顶和克里姆林宫坚固的宫墙。
Painting of Moscow Kremlin
来源:Russia Beyond
http://tsrus.cn/679291

扫一扫

这些宫墙本身已经成为俄罗斯的象征之一,很难想象没有它们的莫斯科会变成怎样。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雄伟的宫墙和宏伟的塔楼是谁且又是在何时建造而成的?

莫斯科的第一道城墙和第一座要塞已成为斯拉夫防御工事建筑的经典代表。主要建筑材料是木材和泥土。俄罗斯开始建造石质要塞的时间晚于一些欧洲地区,主要是因为周围木材过剩。

莫斯科最早的防御工事一直屹立到1177年,后因大公之间的争斗而被烧毁。随后,土质城墙(用挖壕沟的泥土筑成)作为新的防御工事建立起来,顶部是橡木栅栏。壕沟宽18米,深约5米,而城墙本身高7米。这一版本的莫斯科城墙一直保存至1238年,之后毁于蒙古人的侵略战争中。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14世纪的时候。  / 公共财产莫斯科克里姆林宫14世纪的时候。 / 公共财产

此后,莫斯科城墙几经重建,但伊凡一世(卡利塔——伊凡一世一生横征暴敛、敛财无数却又一毛不拔,因此获得“卡利塔”(钱包)的外号)的城墙被证明是最可靠的,配有塔楼,由厚实的橡木原木建造而成。然而,即使是这样的城墙也无法抵挡大火,克里姆林宫最终被焚毁于1365年被成为“诸圣之火”的大火中。

白石城莫斯科

德米特里·顿斯科伊(Dmitry Donskoy)于1366-1367年间建造了第一座石质克里姆林宫,取代了木质要塞。克里姆林宫由石灰石建造,这是一种白色的石头,用料超过10万吨。由于这座新克里姆林宫的建成,整个城市有了“白石城莫斯科”美誉。当时,城墙长度已经达到近两公里,而要塞的总体周长则非常类似于我们当代克里姆林宫。城墙上建有八、九座塔楼,大部分面对“原野”一侧(即不临河的一侧)。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14世纪的时候。  / 公共财产莫斯科克里姆林宫14世纪的时候。 / 公共财产

在其存在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城墙破损严重。由于环境潮湿,石灰岩很容易碎裂。从15世纪中叶开始,城墙几乎需要不断修补。

1485年,伊凡三世启动了当时俄罗斯最大的建设项目,以匹配莫斯科的声望以及军事意义的要求。一座新的要塞取代了德米特里·顿斯科伊的克里姆林宫。

伊凡三世的克里姆林宫

伊凡三世下令拆除年久失修的部分城墙。意大利最好的工程师被邀请来参加新克里姆林宫的建设。在莫斯科,为了方便起见,他们都被简单地称为“弗里亚津”(fryazi或fryaziny),意为“意大利人”。因此,米兰人彼得罗·安东尼奥·索拉里(Pietro Antonio Solari)被称为彼得·弗里亚津(Pyotr Fryazin),维琴察(Vicenza)人安东尼奥·吉斯拉尔迪(Antonio Gislardi)被称为安东·弗里亚津(Anton Fryazin),马可·鲁福(Marco Ruffo)被称为马克·弗里亚津(Mark Fryazin),等等。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15世纪的时候。  / 公共财产莫斯科克里姆林宫15世纪的时候。 / 公共财产

然而,来自博洛尼亚的里多尔·菲奥拉万蒂(Ridolfo Fioravanti)在莫斯科被称为“亚里士多德”,这彰显了他的与众不同和卓越才华。伊凡三世邀请他到莫斯科建造克里姆林宫的主教堂——圣母安息主教座堂。亚里士多德发明了用于建造克里姆林宫城墙和塔楼所用的砖块制作技术。

新要塞逐步修建而成,以免莫斯科的心脏地带失去保护。旧城墙的白色碎石地基(有些地方还有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城墙的剩余部分)被认为完好,因此也成为新城墙地基的一部分。

伊凡三世的新要塞城墙长约2.25公里。时至今日,其厚度仍为3.5至5.5米之间,高度为5至19米。伊凡三世的城墙有18座塔楼,包括门楼。直到17世纪,克里姆林宫的新面貌几乎没有改变。之后,克里姆林宫的所有塔楼(今天莫斯科的象征)都安装了装饰性尖塔,大部分塔楼上的墙洞都被砌封。塔楼的数量也增加到了20座。

克里姆林宫还有三个前哨(即所谓的“野蛮人哨站”)。其中,只有一座保存至今,并且经过了大规模翻修和重建,即库塔菲娅塔楼(Kutafya)。

克里姆林宫的墙体只有外侧是用砖砌成,内侧则是用德米特里·顿斯科伊的残墙并加入石灰砂浆加固而成。在施工中,总计使用了1亿块砖,这在当时的俄罗斯尚属首次。当时,使用的是所谓的“双手”半磅砖(一种古老的俄罗斯重量计量单位),重达8-9公斤。之所以称为“双手”砖,是因为工人必须用双手才能抬起它们。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18世纪的时候。  / 公共财产莫斯科克里姆林宫18世纪的时候。 / 公共财产

克里姆林宫的墙壁并不总是红色,至少从1680年开始,墙壁备用白石灰粉刷成白色,而油漆也在不断更新。从现存的照片来看,克里姆林宫最后一次刷白大约是在19世纪80年代。渐渐地,白色褪去、消失,克里姆林宫又恢复了最初的红砖色。

在当时,克里姆林宫具有巨大的防御潜力。从内部看,克里姆林宫的城墙上有半圆形的拱门,这样就可以在底层设置堑壕,以便使用大炮和火器。与此同时,城墙还保持了坚固的厚度。

城墙底部(斜面)受到磨损的墙面保护着城墙,使其免受攻城塔、攀登云梯和挖掘的破坏。从顶部看,城墙上布满了1045个M形城齿,人们称之为“燕尾”。城齿高度达到2.5米,最厚达70厘米。每个城齿需要用到600块砖。在攻城战中,就像在欧洲的堡垒中一样,城垛(城齿之间的空隙)被木制“盾牌”遮挡,而城墙本身则被木制围板覆盖。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14世纪的时候。  / 公共财产莫斯科克里姆林宫14世纪的时候。 / 公共财产

要塞还被一条壕沟保护,面向“原野”一侧,也就是现在红场所占据的位置。这条壕沟以建筑师阿列维兹·弗里亚津(Aleviz Fryazin)的名字命名。壕沟一直保留至1814年,后被填平。

秘密通道是被围困的守军可以获取饮用水源的地下通道,无论是水井还是通往蓄水的沟渠的出口,通常都布置在罗斯及其后建造的要塞中。

不过,也有一些秘密通道通向要塞墙外,旨在用于反攻。克里姆林宫也有一些自己的秘密通道。在建造泰尼茨卡娅塔楼(Taynitskaya Tower)时,预留了一口暗井和一个通往莫斯科河的出口。在警钟塔楼和康斯坦丁·列宁斯卡亚塔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里面藏有炮弹。

今日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 Press Photo今日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 Press Photo

在克里姆林宫存在期间,城墙曾多次遭到破坏和修复。1812年受到的破坏尤为严重,直到1822年才修复完毕。1917年,大城墙再次受到炮弹轰击,而在卫国战争期间,尽管进行了精心伪装,但仍有数十枚炸弹击中了克里姆林宫。

克里姆林宫是由意大利工程师和俄罗斯建筑师共同合作的杰作,其迥异的状态面貌留存至今,但早已失去了最初的风貌。然而,俄罗斯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在克里姆林宫及其著名的城墙上留下了印记,使其成为一座无价的纪念碑。

本文由《Russia Beyond》编辑部即TV-Novosti自治非营利机构项目准备

|www.tsrus.cn/679291|

阿尔捷姆·别洛夫 (Artem Belov)

《透视俄罗斯》网站及其所有方《俄罗斯报》拥有网页发布所有信息和资讯的完全版权。未经过《透视俄罗斯》网站编辑书面同意禁止转载。联系邮箱:info@tsru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