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士大司祭巴拉第:在华30年的汉学家

2019年8月30日
【 字号:
【《透视俄罗斯》消息】未来的巴拉第神父1817年9月17日生于俄国喀山省久舍什明斯克镇的一个大司祭家庭。他的世俗姓名是彼得·卡法罗夫(Pyotr Kafarov)。他在神学校接受了初等教育,并继续在喀山神学院学习,作为学院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被圣彼得堡神学院录取成为该校的一名大学生。
Russian Orthodox Ecclesiastical Mission
修士大司祭巴拉第。 来源:Wikipedia
http://tsrus.cn/666953

扫一扫

在中国:第12-13届传道团 

1839年,准备派遣第12届东正教北京传道团赴华时,彼得·卡法罗夫表达了参加传道团的愿望。他接受剃度成为一名修士,获得巴拉第的教名,被授予修士辅祭的圣职。1840年,他随传道团一道来到北京,开始努力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那时巴拉第神父的科学兴趣是佛教及其历史。 

由于辛勤工作和高超的神学素养,巴拉第神父被推荐担任下一届(第13届)传道团团长。1849年巴拉第神父率领传道团抵达北京,并作为传道团团长工作了10年。这段时间里巴拉第神父组织建设了传道团图书馆和天文台,组织了传道团成员的语言和科学学习,并从事外交活动(与清朝理藩院官员谈判,向俄罗斯帝国外交部汇报清朝国内形势)。在第13届传道团期间,彼得·卡法罗夫的科学兴趣包括历史地理学、蒙古学和中华伊斯兰教。他还多次承担了理藩院的俄语、法语和英语翻译任务。 

在意大利 

巴拉第神父回到圣彼得堡后被授予一系列勋章,还被提议担任最富有的修道院之一的诺夫哥罗德省圣乔治修道院住持。但他拒绝了。巴拉第神父选择了俄国驻罗马大使馆教堂住持的低微职位。他在意大利将近4年的时间里学会了意大利语,写下了研究基督教古迹的《罗马来信》。他在罗马继续从事汉学研究。 

在中国:第15届传道团 

1864年,北京传道团发生改组和人员更换。巴拉第神父被建议担任第15届传道团团长。他接受建议并于1865年再次抵达北京。其间巴拉第认识了当时最有名的西方汉学家,包括威妥玛(Thomas Wade)、卫三畏(Samuel Williams)、艾约瑟(Joseph Edkins)和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此外,他还与各国传教团和俄罗斯日本传道团团长、修士大司祭尼古拉·卡萨特金保持了联系。 

1870年巴拉第神父接受俄罗斯地理学会建议,作为民族志和考古学考察团团长前往满洲及新并入俄罗斯帝国的外满洲和滨海边地区。旅行的结果是一系列民族学和地理学文章。俄罗斯地理学会随后授予了彼得·卡法罗夫一枚金质奖章。 

他1871年考察归来后开始编撰《汉俄大辞典》。他视这一工作位自己在北京多年所学知识的总结,但未来得及完成编撰。1878年巴拉第神父病重并接受医生建议离开北京回国,同年12月在法国马赛因心脏破裂溘然长逝,被葬在尼斯的俄国人墓地。《汉俄大辞典》共收录汉字16000个,由学者兼翻译家帕·斯·波波夫(Pavel Popov)完成编撰,于巴拉第神父去世十年后出版。 

汉俄大辞典。图片来源:Wikipedia汉俄大辞典。图片来源:Wikipedia

俄罗斯汉学奠基人 

彼得·卡法罗夫将大量古文献从汉语翻译到俄语,对于语言、历史、民族学家和民俗学家等有着巨大的价值,其中最重要的有《佛陀传》《早期佛教史略》《长春真人西游记》。除了翻译之外,他还写下了许多原创作品,如《从北京经满洲到布拉戈维申斯克旅行记》《乌苏里地区历史概要》等。 

巴拉第神父的学术兴趣还包括中国基督教、朝鲜历史和中国画。遗憾的是,他的大部分手稿和草稿都在1900年夏天的义和团起义中被毁。修士大司祭巴拉第对俄罗斯的汉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其实际上的奠基人。瓦西里·阿列克谢耶夫(Vasily Alekseev)院士称彼得·卡法罗夫为“十九世纪俄罗斯和整个欧洲世界重要的汉学家”和“把仅基于文献的工作方法应用到汉学中的第一位学者”。

| www.tsrus.cn/666941 |

本文为《透视俄罗斯》专稿

娜塔莉娅·卡列利斯卡娅(Natalya Karelskaya)

《透视俄罗斯》网站及其所有方《俄罗斯报》拥有网页发布所有信息和资讯的完全版权。未经过《透视俄罗斯》网站编辑书面同意禁止转载。联系邮箱:info@tsru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