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政治影响 俄乌航空制造业重新审视合作关系

2014年5月10日
【 字号:
乌克兰局势导致俄乌合作项目出现不和谐因素并迫使生产合作参与方重新调整合作关系。目前,两国发动机制造企业正在建设一个联合工程中心,但俄方还有一个替代方案,如短期内局势继续恶化则有可能启动进口替代程序。
安-124 《鲁斯兰》图片来源:俄塔社
安-124 《鲁斯兰》图片来源:俄塔社
http://tsrus.cn/457295

扫一扫

俄罗斯飞机的乌克兰"心脏"

俄乌航空制造企业间合作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苏联时代起,全国绝大部分直升机及大批军用运输飞机就装备乌克兰研制或生产的发动机。尽管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乌克兰发动机制造企业与俄罗斯伙伴已分属两个国家,但双方合作并未终止。俄罗斯直升机公司的主要产品,即传奇的米-8及其改进型号、军用米-24、米-35、米-28N和卡-52以及重型米-26直升机均使用乌克兰扎波罗日生产的发动机。此外,雅克-130作战和教练机使用的是乌克兰的AI-222发动机,安-124"鲁斯兰"重型军用运输机使用的是D-18T发动机,安-148客机和别-200水陆两用飞机使用的是D-436发动机。这些飞机和直升机部分在俄量产,部分在俄空军服役需要保养与维护。

尽管协调两国企业合作的政府间委员会已停止工作,但俄罗斯联合发动机制造集团公司与乌克兰西奇发动机公司及"伊夫琴科-进步"国有企业仍试图保持互惠合作关系。今年3月,双方合资成立了一家工程中心,从事包括飞机发动机在内的燃气轮机的科研和实验设计工作。合作伙伴双方制定的2020年前工作计划包括15个方向,其中既有现有研发,也有新项目研发。"初期阶段我们将从事双方正在联合实施并需要继续合作的项目",俄联合发动机制造集团公司总经理弗拉季斯拉夫·马萨洛夫(Vladislav Masalov)说,"我们的任务包括提高发动机使用寿命、改善其可靠性指标等任务。当然,工程中心也在考虑是否有可能合作研发直升机发动机"。

双方还有意联合研制支线飞机和轻型直升机发动机,并与目前在该细分市场领先的美国发动机进行竞争。此外,双方还将研究未来民用发动机及地面动力装置。工程中心位于莫斯科,有近四十名乌克兰专家在此工作。该新企业将成为新型号合格证的持有人,知识产权由双方等额共有。

进口替代成为合作备选

双方互利合作的意愿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遗憾的是,商业合作经常会受到政治干扰。鉴于基辅当局从事破坏性活动,俄罗斯政府不得不制定备选方案。最近两个月俄有关方面积极讨论的威胁之一就是乌克兰发动机制造企业停止向俄飞机制造企业供货,对此的应对措施只有进口替代。俄罗斯工贸部长丹尼斯·曼图罗夫(Denis Manturov)此前曾宣布,俄罗斯需要2-2.5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对最大的TV3-117直升机发动机的进口替代。"完全摆脱在此种发动机上对西奇发动机公司的依赖需要约2-2.5年的时间",曼图罗夫说。

雅克-130教练机的情况基本类似,虽然其发动机部分在俄生产,但掌握进口零部件生产也需要约两年的时间。至于独一无二的米-26直升机和安-124运输机,其发动机的情况更为复杂。目前这两种机型的飞机产量不多,"从零开始"为其生产以个位数计的发动机非常费时、费钱,不具备经济可行性。因此,俄罗斯将考虑掌握这些发动机的大修技术作为紧急措施,这样能使现有飞机在未来十年保持飞行能力。

不过,在准备"打"贸易战的同时,双方仍希望能实现和平。俄罗斯是乌克兰发动机制造企业的关键市场,失去它需求将大减并使乌方企业陷入严重经济困难,而且俄罗斯也不愿终止多年的互利合作,在本国匆忙建立重复生产,而是希望这一共同立场能让乌发动机制造企业免受政治影响

。| www.tsrus.cn/34091 |

本文为《透视俄罗斯》专稿

作者:列格·潘捷列耶夫(Oleg Panteleev), 行业网站aviaport.ru总编辑

《透视俄罗斯》网站及其所有方《俄罗斯报》拥有网页发布所有信息和资讯的完全版权。未经过《透视俄罗斯》网站编辑书面同意禁止转载。联系邮箱:info@tsru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