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法特逝世十周年:其与莫斯科关系盘点

2014年11月24日
【 字号:
【《透视俄罗斯》消息】2004年11月11日巴勒斯坦领导人亚西尔·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即阿布·阿马尔)神秘死亡。事隔十年之后关于其死因各方仍争论不休,国际上对阿拉法特本人也争议颇多。他在一生中既被称为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而战的斗士,也被称为“冷酷的恐怖分子”。俄罗斯国内对阿拉法特也看法不一。
图片来源:AFP/East News
图片来源:AFP/East News
http://tsrus.cn/455195

扫一扫

苏联人对这位巴勒斯坦领导人相当熟悉——阿布·阿马尔曾于1968年首次访问莫斯科。阿拉法特当时虽然还不是公认的巴勒斯坦领导人,但其在阿拉伯世界的威信却在与日俱增。对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hnev)来说,阿拉法特是与纳赛尔齐名的苏联重要朋友,获得了苏联领导层的青睐并在随后的几年内得到了克里姆林宫的支持。苏联与“亲爱的阿拉法特同志”交好的原因很清楚:支持反对亲美的以色列的政治家对苏联有利,阿拉法特本人也需要超级大国的强大资源来为自己的毕生事业——为巴勒斯坦解放而战提供保障。

“亲爱的阿拉法特同志”

《版本报》2004年的报道显示,苏联对巴勒斯坦的经济援助达到4-7亿美元之多。至于对阿拉法特的政治支持,则其重要意义难以估量。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副所长弗拉基米尔·伊萨耶夫(Vladimir Isaev)在接受俄罗斯《消息报》采访时指出,正是苏联1982年没让以色列人攻入当时巴解组织总部所在地贝鲁特并彻底摧毁抵抗运动。

然而,阿拉法特与莫斯科的关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俄罗斯政治评论员谢尔盖·斯特罗坎(Sergey Strokan)在为《绝对机密报》撰写的文章中就曾对此进行过阐述。

他指出,1985年苏联公民在贝鲁特被劫持事件的幕后黑手可能就是阿布·阿马尔,因为当时巴勒斯坦武装分子曾对苏联进行讹诈,要求其向在黎巴嫩与巴勒斯坦人作战的苏联盟国叙利亚施压。绑匪表面上与阿拉法特没有任何关系,但他的两个卫兵参与了对其中一名人质的迫害。阿拉法特宣布从恐怖分子手里赎回了人质,但随后情报机构截获了其与总部的谈话,他在谈话中吩咐“在接到命令前不许释放人质”,结果导致人质落入真主党手中。斯特罗坎认为,是阿拉法特将人质交给了黎巴嫩真主党。但苏联官方未就此事对阿拉法特进行任何指责。

恐怖分子还是和平使者?

随着苏联的解体,国际局势发生了变化。1991年俄罗斯与以色列建交,从单一支持巴解组织转为采取更加克制的立场。正是苏联的衰退以及社会主义阵营经援的中断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阿拉法特从武装斗争转为与以色列举行和谈,此前这位巴解组织领导人一直长期积极呼吁消灭以色列。

如果说苏联官方报刊一直以热情洋溢的语调来描写阿拉法特及其战斗经历的话,那么随着苏联政权的瓦解,俄罗斯关于这位“头号巴勒斯坦人”的论调则变得更加多样化,出现了仇视阿拉法特并将其斥为恐怖分子的人。同时,有些记者(如《俄罗斯报》评论员亚历山大·萨博夫(Alexandr Sabov)也阐述了阿布·阿马尔在巴解组织对以色列态度立场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正是阿拉法特及其支持者使巴解组织领导层确信需要进行谈判。阿拉法特签署的《奥斯陆协议》虽未能带来和平,但之前与犹太复国主义不可协调的斗士向以色列伸出橄榄枝这一事实本身具有重大意义。

戴维营会议的失败

2000年举行的戴维营会议可被视为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维和努力达到了顶点。但和平并未实现,于是许多人将戴维营会议的失败归咎于阿拉法特。戴维营会议之后阿布·阿马尔的确被戴上了没有能力谈判的政治家的帽子。

阿拉法特死后许多俄罗斯报刊都报道说,走更为温和的领导人(包括马哈茂德·阿巴斯)的道路“的确可以打破世界上最持久冲突的僵局”。然而,这一点并未发生。巴勒斯坦国并未建立,其内部争斗(法塔赫与哈马斯之间)不断升级,与以色列之间造成无辜平民伤亡的冲突更是家常便饭。也就是说,尽管其个性充满矛盾,但问题并不在于亚西尔·阿拉法特本人。一位认识巴勒斯坦领导人的国际记者法里德·谢姆尔-穆留科夫(Farid Seiful - Mulyukov)说:“阿拉法特是一位复杂的政治人物。不能简单地用黑或白两种色调来评价他。他的政治形象中反映了巴勒斯坦民族半个多世纪的不幸。”

| www.tsrus.cn/38307 |

本文为《透视俄罗斯》专稿

作者:奥列格·叶戈罗夫(Oleg Egorov)

《透视俄罗斯》网站及其所有方《俄罗斯报》拥有网页发布所有信息和资讯的完全版权。未经过《透视俄罗斯》网站编辑书面同意禁止转载。联系邮箱:info@tsru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