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中国学生只愿赴莫斯科或圣彼得堡留学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受欢迎的不仅是俄罗斯首都的大学。2017/2018学年,中国留学生遍布俄罗斯66个地区85个城市的305所高校。当然,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仍保持领先地位,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地区仍是两大城市,紧随其后的是临近中国的滨海边疆区。
赴俄留学的中国留学生首选公立大学。2017/2018学年排名全日制中国留学生数量第一位的是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随后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第三名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进入前五名还有俄罗斯国立赫尔岑师范大学和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2017/2018学年,赴俄中国留学生人数比上年增长最多的是“5-100”计划成员高校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
在俄罗斯高校学习的中国学生选择最多的专业是人文社科、俄语(包括语言学和文学、俄语专业和俄语课程)、经济和管理以及一些工程和技术专业,主要包括建筑、机器制造、电力和热力工程。中国硕士和博士留学生选择最多的专业有人文社科、经济和管理、教育学及艺术。
过去十年中国留学生对俄罗斯大学专业的偏好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金融、管理、人文社科和工程技术学科的学生比例翻了一番。2017/2018学年工程技术领域最受欢迎的专业是建筑、电力和热力工程以及机器制造。
开发和实施联合教育方案、发展学术流动性也是俄中高等教育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5-100”计划成员高校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圣彼得堡理工大学、圣彼得堡国立电工技术大学、乌拉尔联邦大学、远东联邦大学、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喀山联邦大学、托木斯克理工大学、托木斯克国立大学等正积极参与这一进程。中国参与该计划的约有600所大学,其中包括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到目前为止已签署900多项直接合同,成立了多个俄中高校专业协会。
俄中教育合作正以不同形式发展。师生互换和实习项目是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远东联邦大学一直积极开展师生互换项目。西伯利亚联邦大学在科学和教育领域与34家中国高校与机构合作,原因是该校与俄罗斯计划大力与中国开展合作的领域北极领土开发有直接关系。
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积极发展与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沈阳理工大学及重庆文理学院的“2+2”合作。中国学生前两年在母校学习基础课程和俄语。二年级后通过托木斯克理工大学俄语水平国家认证考试,前往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学习,毕业后获得中国和俄罗斯的两个文凭。中国学生在托木斯克学习纳米材料、增材制造技术、机器制造、材料学、光学等专业。
圣彼得堡国立电工技术大学与苏州科技大学共同实施“双文凭”计划。圣光机大学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今年启动管理体系和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四个新的教育合作项目。喀山联邦大学与黑龙江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深圳大学有合作。
两国医科大学合作也在不断发展。2014年俄中医科大学联盟成立,其成员包括俄中两国的100多所高校。今年10月8-9日,俄中医科大学联盟常务理事会例行会议在秋明举行,主题是介绍在两国建立大学科技园的成功案例并交流经验。
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与西安高新科技园的合作,是现代技术发展领域双边协作的突出例子。通过这一合作,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将在中国市场对产品的开发者和创新者进行测试,有机会免费进入中国著名古都的商业孵化器。
俄罗斯著名高校致力于与本校毕业生保持联系。圣彼得堡理工大学通过上海代表处与中国校友进行互动。2018年4月底代表处举办首届校友会,来自上海、北京、天津、湖州、长沙等地的校友参加。
喀山联邦大学成立的校友协会将61个国家的校友聚集在一起。协会与校友保持联系,跟踪其就业状况,帮助其解决问题,并与喀山联邦大学捐赠基金会合作。该校外办主任奥莉加·韦尔希宁娜(Olga Vershinina)说:“最活跃的校友将被推荐到中国和俄罗斯的大型制造公司工作。”
另一所“5-100”计划成员高校南乌拉尔国立大学也通过外国校友会与中国毕业生保持联系。该校国际合作管理处外国留学生部负责人叶卡捷琳娜·尤罗夫斯卡娅(Ekaterina Yurovskaya)说:“如今我们建立了南乌拉尔国立大学所有外国毕业生统一数据库。我们努力与他们保持联系,了解每位外国校友的生活状况和职业发展,设法帮助他们取得成功。我们的毕业生中有许多来俄罗斯接受高等教育并学习俄语的中国公民。他们仍与俄罗斯的老师和朋友们保持着联系。”
远东联邦大学以遍布全球的校友网络为荣。该校国际关系副校长维多利亚·帕诺娃(Viktorya Panova)说:“最具代表性的校友集体在中国,那里每年有数百名学生来我校学习。我们的许多中国校友毕业后从学生变成合作伙伴,成为中国教育和科学机构的工作人员。华中和东北的许多著名高校都有我们的校友在工作,如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我校东方学院毕业生参加了许多中国高校的组建过程,包括哈尔滨师范学院法律系、哈尔滨东方学和商业学院、哈尔滨商业学校,并在上述高校及其他高校担任过教学工作,如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哈尔滨大学、北满学院、哈尔滨理工学院、哈尔滨铁路学院等。”
| www.tsrus.cn/667537 |
本文为《透视俄罗斯》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