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工”还是“间谍”:宣传机器如何使用词汇

2014年6月26日
【 字号:
词汇不仅可以中性地描述某些事件和概念,还可以赋予其评价意味。这一特点被政治家和宣传机器很好地利用,以贬低敌人、褒奖自己。
制图:Kostantin Maler
制图:Kostantin Maler
http://tsrus.cn/451393

扫一扫

一般情况下,我们用褒义词描绘自己喜欢的人和事物,用贬义词描绘不喜欢的人和事物。一个人花钱很随意,我们在赞赏时称其"慷慨",批评时称其"挥霍"。反之亦然,一个人不舍得花钱,我们或称之为"节俭",或称之为"吝啬"。在此方面最常见的一个例子也许是对情报部门工作人员的称呼:在"我们的"情报部门工作的是特工,而在"敌人的"情报部门工作的则是间谍。类似的例子还有与占领军作战的武装人群,同情者称之为"游击队",占领者则称其"匪徒"。

俄罗斯人经常提到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 1759-1796)的诗句(萨穆伊尔·马尔沙克译):"叛乱不可能获得成功,否则它就不叫叛乱"。1917年秋,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这在一开始被含蓄地称为"十月政变"或者"武装起义",苏联政权巩固后则有了一个极富感召力的固定名称:"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如今,人们一般使用更简洁、中性的说法,即"十月革命"。

谈到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1991年八一九事件,则"革命"一词几乎无人使用,而是常常被称为"八月未遂政变",其目的是防止苏联解体、保留共产主义政权、终止改革进程。由于这一尝试以失败告终,因此被贬称为"未遂政变"。

另一起"未遂政变"发生在1993年秋天。当时最俄罗斯高苏维埃(在苏联时期选举产生的最高权力机关)试图解除总统叶利钦的权力。这一失败行动被称为"十月未遂政变",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罗斯的实际终结。俄罗斯最高苏维埃的拥护者认为,叶利钦发动了"违宪政变",并称其对莫斯科"白宫"(议会所在地)的武装攻击为"炮轰议会"。

对专用词语的操控尤其常见于战争时期,这时每一方都试图让自己的行动显得更正当、正义。例如,1939年9月红军进入波兰在苏联历史课本中被称为"解放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相反,德国宣传机器将1941年6月进攻苏联称为"先发制人的攻击"。二十世界后半叶出现了一些新的表示军事行动的常用婉转词语。苏联军队1968年8月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在官方词语中是向该国派出了"有限的军事部队",以"按其领导人的请求"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提供"兄弟般的援助"。1979年12月,苏联也是向阿富汗派出了"有限的部队",但这次不是提供"兄弟般的援助",而是履行"国际主义义务"。

上世纪90年代的车臣战争催生了另一个词:"清洗",表示彻底清除村庄中的武装敌人(清洗居民中的"恐怖分子匪徒"),与此同时,纯粹的平民完全有可能受到"清洗"。俄罗斯2008年8月与格鲁吉亚军事冲突中的行动则被正式称为"强制执行和平"。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有一个流行笑话:"问:会发生战争吗?答:战争不会发生,但会发生摧毁一切的、为了和平的斗争。"

二十一世纪,"反恐斗争"成了为军事行动辩解的万能说法。当前的乌克兰局势就是最现实的例子,基辅政权将其对宣布独立的东南部共和国采取的军事行动正式称为ATO,即"反恐行动"。相应地,所有与这场ATO进行武装斗争的人都成了"恐怖分子"。对东南部抵抗力量的另一个贬义词是"分裂主义者",而其褒义词则是"民兵"。今年春天的克里米亚事件中我们同样看到了词汇大战。俄罗斯称所发生的事情为以公民投票结果为基础的"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这一回归在乌克兰则被称为"吞并"甚至"合并"(Anschluss)。后者专指二战前夕,纳粹德国制造的臭名昭著的"德奥合并"。| www.tsrus.cn/35161 |

 

本文为《透视俄罗斯》专稿

作者:阿列克谢·米赫耶夫(Alexey Miheev)

《透视俄罗斯》网站及其所有方《俄罗斯报》拥有网页发布所有信息和资讯的完全版权。未经过《透视俄罗斯》网站编辑书面同意禁止转载。联系邮箱:info@tsru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