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俄罗斯风情之:俄式棉服七大趣谈

2014年4月16日
【 字号:
20世纪俄罗斯人的棉服曾多过其它衣物,这一现象是民族团结及其力量的象征。
图片来源:俄新社
图片来源:俄新社
http://tsrus.cn/450961

扫一扫

1、拜占庭痕迹

十世纪起,用棉花做保暖层且用醋浸泡过的绗过的亚麻短夹克是拜占庭步兵的军服。古时的棉服或称密绗棉袄属轻型铠甲。当然,拜占庭棉袄未必能挡箭,但可能在刀剑和斧头的砍击下保住性命。历史学家认为,该棉服11世纪至12世纪从拜占庭流传到俄罗斯王公的军队,但入侵的蒙古鞑靼人对其进行了改正,从而使"拜占庭棉袄"从俄罗斯军队的"衣柜"中消失。

2、"中国制造"

现代俄式棉服大概出现于日俄战争时期。驻扎在中国满洲的俄军部队注意到当地居民舒适且保暖的棉夹克,于是决定从当地商人处购买这种服装。从战时转入和平状态后,中国棉袄遍布整个俄罗斯帝国,为后来的俄罗斯棉袄"文化"奠定了基础。晚些时,候棉服被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

3、标准化

1932年,苏联轻工业人民委员会标准化委员会实行了棉服标准:"棉服——单排扣儿棉制夹克、直款,用左侧的四个扣眼儿沿衣襟儿从上到下系好4个扣子;前襟笔挺无皱褶,有装饰侧兜,通过顶部以平行纵向机器针脚绗缝上棉花与里衬,绗距为6厘米;背部亦应为笔挺、完整或中间有纵向缝合处的,以带金属扣环的腰带束腰,背部的缝制与前襟一样;领子是软的,以缝制于其左侧的套环束紧在一个钮扣上,领高3厘米;单缝袖子,结尾处是一个不大的槽口,袖口用缝制于其最上面的钮扣末端的套环扣在钮扣上。"当时政府视棉服为理想服装,既适合工作,也适用于战争用。棉服实际上还是白海-波罗的海运河建设者的制服。

4、流浪汉的"制式"衣服

"标准"棉服是商人中流行的"西伯利亚人"(短的腰部束带长衣)与被称为"皱边"的驿站车夫棉衣结合的产物。作家基利亚洛夫斯基是这么描述这种衣服的:"身穿用丝绸腰带缝上的臃肿束腰的贵重呢绒面料皱边的马车夫骄傲地看着路人......皱边出现在愤怒的主人可以对自己的农奴车夫的背部拳打脚踢的很久以前的被人遗忘的年代。当时这种皱边——塞满棉花的丑陋衣服能让车夫免受重伤......"有趣的是,皱边后来成了各种流浪汉和坏人的"制服",因为棉花能在打架中很好地缓冲撞击的力量,减小刀在袭击中的伤害程度,此外还不会妨碍行动,这对街头一族来说很重要。

5、胜利者的服装

上世纪30年代开始,棉服被通过电影积极推广,比如苏联早期经典影片《夏伯阳》中阿尼卡和别奇卡就身着棉服。棉服也出现在当时的其它"大片"中,但只有伟大卫国战争才将棉袄变成了一种真正的文化和胜利的服饰。苏联正是穿着这种棉服从战后的废墟中崛起——出现了许多新的城市,创建了苏联帝国。棉服既能在大学教授的衣柜中看到,也能在农村牧羊人的家中找到。

6、囚衣

战后很长时间内棉服不再时髦,但在集中营中却得到了最广泛的普及。外兜和内兜让犯人能装自己特别贵重的东西,棉袄本身还是枕头和被子。集中营带"号码"的特殊服装从那时起成为犯人或被流放者明显的标签。今天我们还能在照片上看到穿着这种棉袄的索尔仁尼琴、沙拉莫夫和布罗茨基知名人士。

7、"重振雄风"

今天几乎无人再穿棉服,这可能与上世纪80年代末的负面环境有关。当时,来自伏尔加河流域地区和喀山的人穿着棉服来到莫斯科。莫斯科人害怕他们并尽力不与其打交道。他们的背后被写上了其所属帮派的名称。喀山人来莫斯科是为了"赚钱"。棉袄对于爱动手打架的人而来说是理想的衣服,因为它不妨碍动作的灵活性并能缓冲撞击的力量。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上俄罗斯代表团穿着风格独特的棉服出现不是偶然的。棉服在集体性下意识中总是起着团结的作用,它是护身符、是强大的原型。| www.tsrus.cn/33595 |

 

需浏览俄文原文稿件,请登陆《俄罗斯七》网站

《透视俄罗斯》

《透视俄罗斯》网站及其所有方《俄罗斯报》拥有网页发布所有信息和资讯的完全版权。未经过《透视俄罗斯》网站编辑书面同意禁止转载。联系邮箱:info@tsru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