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卫国战争 红军战士的艰苦生活

2021年7月6日
【 字号:
雨水、冰雪、严寒、泥泞总是与战争相伴。野外生活,尤其是寒冷季节,让人身心俱疲。前线的“居住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一点不足为奇,战斗和行军间战士体力的恢复及其情绪和士气都取决于此,这也就意味着胜利也取决于此。
Housing during the War
修筑窑洞。 来源:rg.ru
http://tsrus.cn/672551

扫一扫

从军营到掩蔽所

即将奔赴前线的战士在军营里就开始学习装备居所。之后前线最有用的是农村人特有的木匠手艺。1941年作为普通士兵参加战争的尼古拉·尼库林(Nikolay Nikulin)的回忆录中强调说,他在前线的前几个月能活下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未被派去作战,而是被派去准备数十立方米的木材建造窑洞和掩蔽所。

前线战场上在战壕里过夜是常事。这种临时掩蔽所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战士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免遭致命的危险和恶劣天气的影响。这些设施都是仓促建造的,只能满足最基本的需求。据一位位姓基谢廖夫的炮兵介绍说:“至少能保证不是每滴雨水都浇到我们身上,我们能从碎片中得到一些保全。”这篇日记是基谢廖夫1944年9月在波兰境内写下的,所谓“设施”指的其实就是用刺刀挖个正方形的小坑,搭上雨衣,里边容纳三个人;当然,他们都诅咒士兵的悲惨命运。

“战壕里全是水”

野外条件下大批军人同时挤在一起。迫击炮连指挥官、斯特拉霍夫上尉1944年11月14日从前线回来后给妻子写了封信,当时他已回到“房间里了,很暖和——太棒了,户外则像世界末日一样——刮着大风,下着雨夹雪”。他在信中是这样描述的:

“你可以想象一下现在前线的情况。一片漆黑,战壕里全是水。战士们不断轮流往外铲泥,同时还要警惕地留意敌方动向。成千上万的人坐在地上。战壕就是弯弯曲曲深深的通道……小小窑洞就在这些战壕里。这里点着根蜡烛,那里生着个小炉子;这里有人在休息,那里有人在坐着交谈,或者看书、写信等等。在这里不仅需要与敌人作战,还要与大自然和恶劣天气作斗争。”

苏联战士在窑洞中看信,1944年。图片来源:rg.ru苏联战士在窑洞中看信,1944年。图片来源:rg.ru

军人不得不将森林变成可居住空间,住一宿或长期居住。季节由不得你选择。林中安顿最难受的当属冬季。机枪连指挥官、苏哈诺夫中尉1943年3月6日在日记中抱怨库班地区满是沼泽,后来又说:“尽管如此,某种程度上我还是很幸运的——战争已历经两个冬天,我不用冬天在前线作战。3月份还可以忍受,冬天的前线太恐怖了,简直就是噩梦。”

在卡累利阿服役的军事翻译维克托·拉斯金(Victor Raskin)在1943年底写的一封信中描述了这一情况。他在给女友的信中写说:“如果世界上有什么是真正荒谬的事,那就是沼泽地里的生活。那里生活设施太差了。挖窑洞结果挖出口井。住在里边要用桶和罐子往外舀水。更重要的是没炉子……”

在窑洞中吃饭。图片来源:rg.ru在窑洞中吃饭。图片来源:rg.ru

主要用于夏季住的自制小屋非常不便。根据服役性质,往往是通信兵在里边居住。1944年夏女通信兵若尔尼琴科在给母亲的信中抱怨说,自制小屋非常不舒服,根本挡不住大雨(“被浇成了落汤鸡”)。通信兵杰姆金娜说得跟若尔尼琴科一样。她回忆说,在强渡涅曼河后住在自制小屋里,里边每两个人穿一件军大衣,另一件当被子盖。总之,经常是“不管在哪儿,随便躺下就睡。有一次与几名话务兵围着一棵树,大家都头朝树躺着睡,开玩笑似地等着指挥官过来叫醒最边上的那个人起来站岗,可却找不到哪个人睡在最边上,因为“大家是围着树躺成一圈的”。出于需要,经常要住在帐篷里,比如沼泽里没法挖窑洞或建掩蔽所时。

“在农舍里待到最后一刻”

住在百姓家里是行军、迁移或驻防时安置红军战士比较普遍的做法。房子是空的,占用没问题。否则就会有以下几种情况:百姓热情欢迎、尽量忍受这些不速之客或者拒绝战士安身。在最后一种情况下红军领导层可能会对其拒绝不予理睬。1941年底长期迁移期间列兵列昂尼德·安德烈耶夫(Leonid Andreev)和战友们在许多农舍中过夜,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家亚历山大·伊斯巴赫(Alexander Isbakh)与白俄前线战士在自制小屋里,1944年5月。图片来源:俄新社作家亚历山大·伊斯巴赫(Alexander Isbakh)与白俄前线战士在自制小屋里,1944年5月。图片来源:俄新社

他说:“每晚我们都停下在农舍过夜,每晚都是不同农舍,不同人,但却都是一些相同的话,像每滴泪珠似的一模一样。那些天我看过数百张农民的面孔……有吝啬、贪婪,也有善良、同情;一些人给我们取暖,给我们食物,还有人则斜视我们,发牢骚,这样就要在脏兮兮、冰冷的地上睡一觉后,再起来踏上饥肠辘辘的征程。我们基本上从未获得过补给,农民舍得给我们什么,我们就只能吃什么……我不记得他们的面孔,但我现在仍能感受到来自这些无名、遥远的陌生人的温暖……寒冷的凌晨,两三点钟就叫我们起床,我们在农舍待到最后一刻,享受片刻暖和的瞬间,直到昏昏欲睡的我们被赶到寒冷的户外。”

小村子里无法妥善安置。例如,1942年冬,列昂尼德·安德烈耶夫所在的雪橇营赶赴前线的行军途中,整个营的士兵要安置在一个只有三间房的村子里。他说:“我落脚的那个房间里挤满了人,所有人都一个挨一个地站着……慢慢地大家就开始睡着了,于是就往下滑。我也睡着了。后来醒了,因为有人踩着我了——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躺下了,躺在某个人的身上,还有人躺在我身上,有人要走动话,就要踩着我们的身体过去。”

有时会跟在敌人之后占用他们现成的住所。1943年12月步兵上尉纳扎连科在给家里的一封信中说:“他们拆掉房子,用木板建造住所,里边有床板、椅子、桌子,甚至还有柔软的沙发。”

“这些音乐都让人听烦了”

“让战士们睡一会吧……”,柯尼斯堡,1945年。图片来源:rg.ru“让战士们睡一会吧……”,柯尼斯堡,1945年。图片来源:rg.ru

红军日常生活中迅速发生变化的既有居住地(城市、乡村、森林),也有居住条件。1944-1945年苏军离开国境的资料就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斯特拉霍夫上尉在给亲人写的一封信中描述了这种不稳定的情况。他说:“现在我们在城市里作战,所以有时候我们会住在有镜子、梳妆台、沙发和钢琴的豪华公寓里。有时候又会在地上挖的掩壕里住一两个月,这都是正常的。”

伟大卫国战争结束前夕及结束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期待复员,成千上万的苏联士兵对住在舒适,甚至豪华的德国房子和公寓里的生活感到苦恼。有很多资料可以证明存在这种情绪。比如,前线司机娜杰日达·巴吉娜(Nadezhda Batina)1945年3月7日在给亲人写的信中描述了在德国“童话般的”生活,但信的结尾是这样说的:“尽管条件特别好,但回国的意愿非常强烈。所有这些音乐都让人听烦了。”

| www.tsrus.cn/672551 | 

需浏览俄文原文稿件,请登陆《俄罗斯报》网站

伊丽娜·塔日季诺瓦(Irina Tazhidinova)

《透视俄罗斯》网站及其所有方《俄罗斯报》拥有网页发布所有信息和资讯的完全版权。未经过《透视俄罗斯》网站编辑书面同意禁止转载。联系邮箱:info@tsru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