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住房的最常见途径是改善居住条件的排队。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低于9平方米就可以排队。一般情况下,年轻夫妇会在孩子出生后排队。全国平均排到分配住房的时间是6-7年。最快分到住房的办法是到为员工建房的企业工作,只需两三年就可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教师、医生)可以在地方政府排队,时间可能长达10年以上。挑选住房格局或所在地区是不允许的。
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彼得说:“我父母大学毕业后,作为青年专家马上分到了一间宿舍,我出生时分到了一套离单位不远的一居室。我妹妹出生时分到了两居室。最终,两位青年医生毕业五年后就住进了非常好的两居室公寓。”
1981年,丹尼林一家是莫斯科奥运村地区的新住户。来源: A.Kovtun/俄新社
住房不是私有财产,是福利性质终生租用物。里面可以登记他人、可以与其他公民交换(有非官方补差价),但不能出售、赠送或继承。库尔斯克的加琳娜回忆说:“我1979年分到的房子,那时刚从大学毕业一年,被分配到另一个城市工作。根据法律,青年专家应在三年内获得住房。我到了杰兹卡兹甘(哈萨克斯坦一个州的首府),先分到了宿舍床位,一年后分到一居室。完成规定的3年工作后,我通过住房交换回到库尔斯克。”
住房租赁人去世,房屋将登记到另一位家庭成员名下;一人户住房返还国家。1991年7月,开始国有住房私有化,这一进程至今尚未完成。到目前为止,多数俄罗斯人住的是私有化的苏联住房。
1979年,莫斯科市,住宅建筑合作社建筑的住楼。 来源:Boris Kavashkin/俄新社
我们今天理解的住房市场那个年代是不存在的。但实际上,住宅建筑合作社从1950年代末就有了,苏联公民可以加入合作社,然后分期付款购买住房。各地区住房价格不同,但差别不大。1970-1980年代,一居室5500-6000卢布(相当于一辆新伏尔加轿车),三居室约10000卢布,但平均工资只有150-200卢布。买得起合作公寓的家庭不多,这种住房在苏联的比例不超过10%。
莫斯科州的帕维尔回忆说:“1980年代中期,我父母在巴拉希哈(莫斯科郊区的一个小城市)加入了这样一个合作社。入社费相当高,有三四千卢布,他们向亲戚借了钱。月供约50卢布,对每人工资150-200卢布来说不算太多。他们得到了约60-65平方米的三居室,一家三口住。”
1988年,音乐会在青年住宅区。 来源:Sergey Samokhyn/俄新社
有人向住房投钱,还有人投入自己的劳动。一些苏联城市建有青年住宅区。不同职业的青年专家会暂时放下工作,到建筑工地建房,原单位工龄继续计算。这种情况最早出现在1960年代莫斯科郊区科学城科罗廖夫。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纷纷到那里从事空间科学,但空房不够,招收新员工工作受阻。经共青团批准,决定由未来居民建造房屋。
在这样的建筑工地上工作被认为很体面。首先是能分到新房;其次,许多住宅区有原创设计,包括大量社会性设施,使之与普通灰色小区相比更实惠。建设资金最早由企业提供,后来也由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供。许多这样的房屋是在苏联解体后完工的。
本文由《Russia Beyond》编辑部即TV-Novosti自治非营利机构项目准备
| www.tsrus.cn/6723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