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前类似现代护耳冬帽的帽子首次成为俄国军队制服的一部分。俄国陆军为下等军官配备了后檐可翻下的毛皮高帽。内战期间亚历山大·高尔察克的白军中有种呢绒帽,有圆帽顶(椭圆尖顶)、可系在头顶的护耳、护额垫和小帽舌。红军的护耳帽最早出现在海军,是一种带深色毛皮后檐及帽舌的黑色冬帽,由革命军事委员会1921年10月27日第2443号命令宣布实施。
1931年,芬兰帽 来源: rg.ru
十年后的1931年1月31日,根据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第14号命令,红军指挥员可以在穿军大衣时戴一种类似帽子,即芬兰帽(毛呢和茨盖羊剪绒或卡拉库尔羊羔毛的芬兰帽,必须与军大衣衣领颜色一致)。1936年起内务人民委员部领导人也开始戴芬兰帽。但各兵种人员的主要军帽仍是1919年起几乎一成不变的头盔式冬帽,即加厚布琼尼帽。1939-1940年苏芬战争证明其绝对不适合严寒条件。
1939-1940年苏芬战争时代的护耳冬帽 David Trahtenberg/俄新社
于是,根据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1940年7月5日第187号命令,所有红军和警察都带上了护耳帽。
据187号命令的护耳帽 来源:rg.ru
中高级军官的护耳帽使用灰色毛料和真毛制成(可自己花钱制作羊羔皮和卡拉库尔羊羔毛材料的护耳帽),红军战士的护耳帽使用深色呢绒和人造毛加工。无论是否列队,帽子的戴法都有规定:笔直,无倾斜,帽子下沿距眉毛两指宽,五角星或帽徽中心正对鼻梁。护耳只能在低于零下10度的非列队时间翻下,或者列队时由指挥官命令,并且护耳必须系到下巴上。护耳帽正好赶上二次大战到来,到1941年底仅列宁格勒工业部门就为前线供应了64万顶护耳帽。整个伟大卫国战争期间共制备2412.5万顶护耳帽,其中1800.9万顶供应部队官兵。
1943年,斯塔林格勒战兵戴着护耳冬帽 Georgy Zelma/俄新社
从战场归来的战士许多年仍戴军帽。于是护耳帽很快取代了男式鸭舌帽和女式贝雷帽,成为全民款式。这种皮帽上世纪60年代开始大规模生产。由于廉价毛皮、羊皮和兔毛严重短缺,只能靠化学工业提供材料。1958年一顶卡拉库尔羊羔毛护耳帽价值367卢布,人造毛帽的价格为60卢布(相比之下教师月工资为400卢布,社会平均工资为767卢布)。
苏联人人手一顶护耳帽,区别只在毛皮(水獭毛、麝鼠毛、河狸鼠毛、旱獭毛、仓鼠毛、猫毛、狗毛……),可据此判断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普通公民一般戴兔毛、绵羊毛或卡拉库尔羊羔毛帽子并且款式选择很多,有经典款、芬兰款、爱斯基摩款、列宁格勒款、奥林匹克款(带帽舌)。不同地区戴法也不同。莫斯科人常把护耳系在头顶,因此系在后脑勺的护耳会暴露戴帽者的外地人身份。
驯鹿羔毛帽成为停滞时代的象征。这种护耳帽使用北方驯鹿羔子毛皮制作,成为高干制服的必要元素,普通苏联人几乎不可能得到。但运动员是例外。苏联参加的首届冬奥会是1956年意大利冬奥会,苏联运动员戴着阔气的驯鹿羔毛帽参加了开幕式。当年的冠军怕维尔·科尔钦和安东尼娜·科尔钦回忆说,“意大利人追着他们,就像追逐奥运奖牌一样:卖吧,卖吧。只是找的人不对,没一位苏联运动员卖掉自己的帽子。因为他们也是第一次拥有。”
20世纪70年代,苏联主席勃列日涅夫戴着貂皮帽Fred Grinberg/俄新社
上层精英居住地区被老百姓叫做“驯鹿羔保护区”。上世纪70年代中期勃列日涅夫戴着貂皮帽出现在列宁墓观礼台上后,所有政治局委员立即把驯鹿羔毛换成了貂毛。不过,“毛皮革命”没有发生,大部分官员经济改革前并未换掉自己的驯鹿羔毛帽子。
苏联孩子戴着护耳冬帽 来源: rg.ru
| www.tsrus.cn/668045 |
需浏览俄文原文稿件,请登陆《俄罗斯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