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克留科夫(1932年出生)是历史学家(历史学博士,1972年)、民族学家、语言学家、考古学家、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人类学研究所名誉会员。他毕生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史、中国民族史和早期苏中关系史。他是中国考古学、铭刻学和现代档案资料方面的权威专家。
他在接受“俄罗斯汉学:口述历史”项目采访时介绍说:“我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中国,因此我可以自认为是一位汉学家。在各种人文学科中我一直对历史最感兴趣。”
克留科夫教授。图片来源:Mark Ulyanov
克留科夫是在家人谈到其舅父(母亲的哥哥)、杰出东方学家、沙皇和红军军官、外交官、科学家米哈伊尔·格奥尔基耶维奇·波波夫(Mikhail Geogrievich Popov)时第一次了解到中国的存在的。他是1920年与孙中山举行会谈的首位苏联特使。后来克留科夫专门写了一部名为《莫里哀街29号:波波夫上校的秘密使命》(2000年)的纪事小说来讲述舅父的生活。
克留科夫1950年考入莫斯科东方学学院汉语系,他在大一、大二时就意识到自己会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其论文题目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及其<史记>》。他是这样解释自己的兴趣的:“大一快结束时就了解到司马迁撰写了《史记》,并且不知不觉地意识到,要了解真实的历史,需要先通读司马迁的作品。后来事实证明,通读司马迁的作品并非易事,有些问题需要先弄清楚。是谁撰写的《史记》?是他自己还是与他的父亲一起撰写的?他真的是怀着历史学家不应有的愤怒情绪撰写的吗?或是他像真正的历史学家一样,通过细心研究史料撰写的?”
不过,1954年莫斯科东方学学院关闭,一年后克留科夫毕业于苏联外交部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随后在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做了两年(1955-1957年)研究员,跟伊利亚·奥沙宁(Iliya Oshanin)教授从事《汉俄大词典》编写工作。
1957年克留科夫出乎意料地获得机会去北京大学学习。为期一年的实习转为在中国最著名的学者任教的历史系进行为期五年的学习。当时中国研究商朝文字和商朝社会最主要的专家之一胡厚宣(1911-1995年)曾对其进行过辅导。其同窗包括后来的著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如苏秉琦,1909-1997年)。他本人也成为中国古代史(殷商时期)方面罕见的专家。
克留科夫教授和黄淑英女士于莫大亚非学院。图片来源:Mark Ulyanov
回到莫斯科后,克留科夫应聘到米克卢霍-马克莱人种学研究所工作(1962-2002年),从事民族学理论问题研究并与其他学者共同编写六卷本《中国民族史》。1965年完成副博士论文答辩后开始了卓富成效的科学创作期。克留科夫在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学院中国历史教研室工作了多年,从讲师升到教授。
克留科夫1993年起在国外生活和工作。在台湾工作了近十年,在北京、古巴、日本、越南和其他国家讲过课。
克留科夫教授的夫人黄淑英(1933年出生)是汉语教师,也是多本著名俄语中文教材的合著者。二人1954年在布列斯特相识。当时黄淑英担任代表团团长助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歌舞团在东欧巡演后来到苏联。米哈伊尔·克留科夫担任翻译。他回忆说:“当时我总要去找她,因为所有问题都要及时解决。结果我看着她,看着她……就爱上了她。”
1959年他们在北京结婚,婚礼办得并非一帆风顺。克留科夫介绍说:“婚礼次日我们去苏联大使馆领事部。我们拿到结婚证后,因为大使同意,所以那里准备了一瓶香槟,在苏联大使馆办得非常隆重。不过,之后就出了问题。我们俩登记的名字俄语是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克留科夫和黄淑英。汉语登记的名字是刘克甫(米哈伊尔·克留科夫的中文名)和黄淑英。没有文书能证明这不是两个不同的人。”夫妇俩共同编写了多部作品,其中包括基础教科书《古代汉语》(1978年)。
克留科夫无论在俄罗斯还是全世界科学界都非常有名。他的书是研究古代中国和二十世纪中国的人的常备资料。许多代汉学家都曾经而且目前仍在继续通过黄淑英和汉学家塔玛拉·帕夫洛夫娜·扎多延科(Tamara Pavlovna Zadoenko)共同编著的基础教材学习汉语。这本教材通过注重语音学在语言教学方面进行了变革。
克留科夫教授。图片来源:xianqin.org/Xiang Chong
克留科夫一家(米哈伊尔·克留科夫和黄淑英年早逝的儿子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Vasiliy Mikhailovich)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和俄罗斯古典文学的著名学者)的贡献难以估量,对其丰富的内容进行简要归纳则更难,因为俄罗斯汉学研究中最重要的项目都与克留科夫一家相关。
| www.tsrus.cn/665859|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