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科学院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科学家开发出一项海底地震长期研究技术并建造出一套自持综合设备。该系统将勘察隐藏在海面下最不为人所知的地壳区域,并在海洋大陆架寻找石油和天然气。开发者介绍说,这套综合设备包括一个海底工作站网络。该网络配备长期自主记录地震和水声振动的仪器。这些仪器既能记录地壳运动引起的自然地震波,也能记录人工生成的信号。
俄罗斯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装备”水下研究和实验装备实验室高级研究员伊利英斯基(Dmitry Ilinsky)说:“研究地震波的传播,能获得地球构造和成分基本信息。此外,地球三分之二的表面是海洋,地球科学的进步与在海底和海洋中工作的地震声学设备的数量直接有关。”他说,海底地震站有坚固的球形玻璃壳体,可承受7千米深的压力,置于塑料外壳中。其内部装有地震仪、数据记录系统和水下通信系统,外部安装测量仪器和通信水听器。这些工作站能记录在地壳和水中传播的地震波和声波。
“SKAT.ZS”宽带长续航自浮式海底站。 / 俄罗斯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新闻处
伊利英斯基说,海底综合研究系统使用一系列创新解决方案,主要有电子器件节能技术、与船上工作站的无线通信(包括快速复制收集到的数据),透过无线电透明壳体利用GPS信号进行时钟自动同步及生物降解锚,工作站浮出水面后锚将留在海底,其生物降解组分也是受俄罗斯专利保护的自主研发技术,在海底将溶于水中,不会破坏环境。此外还为工作站开发了配置可变浮力系统的技术方案,使其能完全无锚工作。
伊利英斯基说:“未来将实现工作站不浮出水面就能沿光学通道传递信息。为此将使用国内企业开发的无人潜航器。将海底地震探测系统和多个无人潜航器结合,可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碳氢化合物勘探,例如在冰冻区。”他说,海底站能记录水下和水面设备产生的噪声,监测俄罗斯领海和专属经济区内的异常技术活动。这在北极地区国际对抗的条件下尤为重要。伊利英斯基说,过去10年该设备的不同原型已在科学和生产地震项目中进行测试和应用,并以此不断改进。2024年,该设备曾在巴伦支海用于深水研究。目前,根据在俄教科部科研计划框架内获得的测试结果,已制定出海底地震仪量产技术文件。据初步估计,其价格将只有国外同类产品的1/6至1/5。
俄罗斯喀山联邦大学油气技术、自然资源利用和地球科学副校长、地质和矿物学博士丹尼斯·努尔加利耶夫说:“俄罗斯北极大陆架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根据俄罗斯矿产开发署的数据,北极地区储量估计分别为85万亿立方米和170亿吨。但北极大陆架面积也很大。因此,必须有快速、廉价并可靠地评估储量并找到潜在矿床的技术。俄罗斯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家为此提供了相当简单的方法和设备。”他说,该技术的应用受到部分因素限制,尤其是海底站所需先进电池功率不足。此外,市场上现有类似设备价格很高,使其很难大规模应用。
俄罗斯政府直属财经大学副教授瓦列里·安德里亚诺夫说:“油气生产向大陆架转移是行业趋势之一。如今,全球40%的石油和30%的天然气是海上开采的。部分原因是陆上油气田枯竭及天然气液化工业的发展简化了天然气销售。”他说,今天实际上还没有冰冻条件下开采碳氢化合物的可靠技术。因此,俄罗斯大陆架,只有北方海域中最温暖的巴伦支海才有一个普里拉兹洛姆油田在生产。2014年,喀拉海大陆架发现巨大的“胜利”油气田,但尚未开发。安德里亚诺夫说,北极大陆架还有其他项目,但由于目前油气价格相对较低,欧佩克+的限产协议及东西伯利亚和西西伯利亚偏远地区未采完油田,这些项目现在不太可能开发。但对北极地区的勘探必须继续,因为俄罗斯2050年前能源战略构想是保持当前产量。他说,必须提前找到有前景的新油气田,大陆架油气田。
需浏览俄文原文稿件,请登陆《消息报》网站
| www.tsrus.cn/68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