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加尔湖清澈见底的湖水可能很快会变成污浊的泥浆。”这是REN-TV电视台今年6月23日播出的一则新闻报道的开场白。记者称这个世界上最深、最纯净的湖正迅速变得不再清澈。原因在于对湖水有过滤作用的绿色海绵生物大规模死亡。报道断言,没有这些海绵生物,贝加尔湖水很快会变浑浊,其壮丽景色以后将只能在照片上看到了。
这则令人焦虑的消息很快在互联网上传播开来,引发巨大反响,因为令人震惊的数据援引的是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湖沼研究所科学家做出的结论。然而,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湖沼研究所很快在其网站上发布消息称,记者的推论不符合事实。科学家们甚至还要求删除这则报道,并指责记者不称职。
贝加尔湖湖水的透明度测量始于1945年。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的生物学家每年在距贝加尔湖南岸2.7公里的检测站对水和浮游生物样品进行30至50次采样,检测区域水深800米。使用塞氏盘(一种白色或黑白相间直径20-40公分的圆盘)测定水的透明度。将塞氏盘平放入水中下沉,到刚好看不到盘面时记录的深度即为透明度。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科学家提供的资料显示,2010-2019年间贝加尔湖水透明度在5.5到34米之间波动。低值主要是夏季记录的,高值主要是冬季记录的,同时年均值并未出现显著波动。2020年的数据也符合同样趋势。
贝加尔湖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11个俄罗斯自然名胜之一。这个世界上最古老、最深的湖淡水储量占全球的20%,有独特的植物群和动物种群。该地区特有的动物包括海豹、秋白鲑、胎生贝湖鱼、贝加尔鲟和贝加尔钩虾。
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季莫菲耶夫(Maxim Timofeev)说:“贝加尔湖海绵生物状况的确令人担忧。”据科学互联网出版社N+1报道:“关于海绵生物大规模生病、褪色和死亡的消息最早可追溯到2011年,从那时起情况一直没有改善。”据季莫菲耶夫介绍,海绵生物灭亡的原因是释放有毒物质的蓝藻。不过,他表示这并不会影响贝加尔湖的整体透明度。季莫菲耶夫说:“贝加尔湖湖水透明度很大程度上依靠浮游植物的繁殖,其繁殖与水温有关。”他说:“长期监测表明,过去70年贝加尔湖平均水面温度升高一度多,导致浮游生物种群物种构成和数量发生变化。然而,这些改变是在长期过程中发生的,而且与全球气候进程相关。”
生态学家索科洛娃(Natalya Sokolova)认为,海绵生物种群规模没有大到能影响贝加尔湖清澈度的程度。她说:“海绵生物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将水透过自己身体(20升以内)进行过滤。但贝加尔湖水储量特别多,超过2.3万立方千米,海绵生物数量还没有多到将如此多的水透过自己身体的程度。”
在海绵生物灭绝的同时,水绵开始在贝加尔湖中扩散。这是一种丝状藻,在许多淡水(主要是不流动的)水体底部和表面形成黄绿色绵状堆积体。不过,对贝加尔湖来说,直到不久之前还不是很突出。2018年俄罗斯媒体援引俄罗斯紧急情况部的消息报道说,藻类已占据贝加尔湖沿岸水域的60%。当时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湖沼研究所工作人员对《共青团真理报》表示,一些沿湖地区水绵正在腐烂。
费多托夫(Andrey Fedotov)接受《共青团真理报》采访时说,科学家们对藻类迅速繁殖的原因没有统一看法,他们猜测是由于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费多托夫认为,后者不应被低估。他说:“有人类的地方往往可以见到水绵。随着排放的废水,营养物质也进入水中。就是说,贝加尔湖水中出现了一些‘多余的’东西。”他同时表示,这种情况破坏了贝加尔湖的生态系统。费多托夫说:“习惯生活在多石湖底的蜗牛、软体动物和虎鱼如今无法继续栖息在布满水绵的湖底。春季靠吞食虎鱼籽的秋白鲑会游过来,届时他们以什么为食呢?”
然而,也有其他观点。生态学家别洛戈洛沃夫(Vladimir Belogolovov)认为,由于生物学原因,海绵生物灭绝和水绵扩散是自然过程。他说:“任何生物都是有其发挥机能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的。目前贝加尔湖的条件变得对其他藻类有利,对海绵生物不利。” 别洛戈洛沃夫认为这是由于25年的低水期造成的。他在接受《Inform Polis》杂志采访时表示:“水位下降,贝加尔湖水开始变暖,出现了更适合于水绵和其他藻类的条件,它们因此开始繁殖。”别洛格洛沃夫认为,情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好转。他说:“海绵生物会恢复,水绵也会自行消亡。只需等待即可。”
生态学家索科洛娃说,过去20年由于水量流入少,缺少洪水和雨水,贝加尔湖的清洁能力大幅下降。她说:“此外,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人为负担有所增加。自然垃圾排放和湖岸地区营建旅游基础设施仍然是个问题。”
本文为《透视俄罗斯》专稿
| www.tsrus.cn/6701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