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一贯喜爱强调自己的贵族风格。批评者们则喜欢将米哈尔科夫称为“大公”,暗指其领导的电影家协会就像自己的公国。
当然,问题不在于称号,而是米哈尔科夫的确出身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俄罗斯著名的诗人、前后三版(1994年、1997年和2000年)国歌词作者谢尔盖·米哈尔科夫(Sergey Mikhalkov),而母亲纳塔利娅·康查洛夫斯卡娅(Natalya Konchalovskaya)也是诗人,同时也是翻译家。米哈尔科夫的外祖父和外曾祖父分别为俄罗斯著名画家彼得·康查洛夫斯基(Pyotr Konchalovsky)和瓦西里·苏里科夫(Vasily Surikov)。
米哈尔科夫自上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参演电影,而从60年代末期开始执导电影拍摄。他拍摄了许多苏联时期的具有真正伟大意义的作品。其中,《敌中有我,我中有敌》讲述了发生在内战时期的凄美故事,而米哈尔科夫自己在影片中出演了一个长相英俊的反面角色。
《一首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则是将契诃夫的几部短篇小说搬上了大荧幕。他曾在内蒙古自治区拍摄《蒙古精神》,这是一个有关现代游牧民族的爱情故事,这部影片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1994年,米哈尔科夫凭借悲剧影片《烈日灼人》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和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据悉,《烈日灼人》将作为非参赛影片在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放映。
“这份荣誉要次于三大电影节的评委会成员。目前全球共有约700个电影节,北京还排不到前十位。但不管怎样,这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而这也体现了中国和俄罗斯的政治合作。我觉得这其中没有什么不好。”文化学家、《电影艺术》杂志主编丹尼尔·东杜列伊(Daniil Dondurey)对《消息报》评价米哈尔科夫的新委任时说。 他补充说:“这说明他们(中国人)依据官方重要性的原则进行了选择,而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也的确是俄罗斯电影界的教父。”
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米哈尔科夫将在中国电影学院讲授大师班、同观众见面,并与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及中国主要电影制片厂的领导人举行工作会晤。
本届电影节将推出俄罗斯电影全景单元,将展映的电影包括卡伦·沙赫纳扎罗夫(Karen Shakhnazarov)的《白虎》、亚历山大·普罗什金(Aleksandr Proshkin)的《赎罪》、安德烈·马柳科夫(Andrey Malyukov)的《球赛》、尼古拉·谢尔巴科夫(Nikolay Shcherbakov)的《寻宝者》、维塔利·梅利尼科夫(Vitaly Melnikov)的《女崇拜者》,以及玛利亚·马汗科(Mariya Makhanko)的《男人的女子比赛》。
此外,电影节组委会还将在非参展单元中,组织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影片回顾展映,将为观众献上《烈日灼人》、《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烈日灼人2:离散》和《碉堡要塞》等影片。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