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出身高贵的保守父亲,在豪华庄园里轻松度过一生。另一边是具有远见卓识的孩子,他们选择努力工作且不论年龄,“我的命运由自己主宰!”这就是屠格涅夫在小说《父与子》中描绘的19世纪充满矛盾的俄罗斯社会现实。《父与子》并非屠格涅夫唯一值得一读的小说。到19世纪60年代时,他已经获得了著名作家的声誉。他的作品,如《猎人笔记》(1952年)、《木木》(1854年)、《阿霞》(1857年)和其他作品都非常受欢迎,拥有众多读者和好评。然而,最终使屠格涅夫的名字与普希金、莱蒙托夫和果戈理等同时代俄罗斯大作家齐名的却是《父与子》(1862)。为什么会这样呢?
屠格涅夫认为,俄罗斯贵族的面貌正在迅速发生改变,他的性格似乎甚至预言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父与子》的创新之一是新的人物类型:虚无主义者,意味着“拒绝任何权威的人”。该定义的代表便是《父与子》的主人公尤金·巴扎罗夫(Eugene Bazarov)——一个对任何事情都持务实态度的医科学生。此前,在俄罗斯文学中从未出现过像巴扎罗夫这样的人:他拒绝所有关于政治、家庭价值观、社会等级制度、东正教和19世纪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的常见预设。他甚至试图反驳爱情概念本身,但最终还是被爱情俘虏了。
1860年初,俄罗斯虚无主义运动兴起,屠格涅夫的《父与子》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皮萨列夫等人的作品一起成为激励这一运动的作品之一。小说于1862年出版后,屠格涅夫来到了激情高涨的圣彼得堡。历史学家认为,一些激进的运动有可能会激发整座城市似火般的热情。屠格涅夫回忆说,他从朋友那里听到的第一句话是:“看看你们这些虚无主义者,他们正在燃爆圣彼得堡!”
屠格涅夫也是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如此公开提出代际矛盾话题的作家。“特权阶层、自由主义、原则……想想看,这些外来且无用的废话太多了!对俄罗斯人来说,它们没有任何用处!”这是年轻的虚无主义者巴扎罗夫对老一辈人及其保守生活方式的看法。小说的题目在俄语中听起来像是“Ottsy i Deti”,立即成为一句口头禅,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它不仅反映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常见的日常紧张关系,而且体现了19世纪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两种类型,即穿着硬挺衬衫的保守“父辈”贵族和具有革命思想的“子辈”,他们不准备像富有的父母那样生活,不愿对艰苦奋斗和遵循传统原则视而不见。
屠格涅夫基本捕捉到这一时代的动荡精神,但并不是每位批评家都同意这种精神。大多数人对《父与子》的创新方法和对19世纪俄罗斯现代生活的诚实看法印象深刻,但也有相当多批评家指责屠格涅夫诽谤年轻一代,却对老一辈人大肆吹捧。由于外界对这部小说的争议太多,屠格涅夫最后发表了自己对批评者的反馈。他的意愿是在不偏袒任何人的情况下描述现实。屠格涅夫认为,负面的反馈是由于他的主人公巴扎罗夫的类型对俄罗斯文学来说是全新的。读者期望作者要么为革命主角辩护,要么对其进行批判,不存在中间途径。不过,屠格涅夫并不认可这两种方式,他只是尽可能真实客观地描写了虚无主义者。有传说称,屠格涅夫的一个熟人建议将小说的题目改为《非父非子》,这样可以直奔主题。
屠格涅夫并没有为任何一代人进行辩护,他只是展示了保守的19世纪俄罗斯的成熟变化。否定一切成为一种革命趋势,但在沙皇俄国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接受这一点,所以屠格涅夫在巴扎罗夫的身上描绘了否定所有可能的角度。“我们根据自己承认且有益的观点行事。目前,否定是最有益的,而我们否认……一切”。
本文由《Russia Beyond》编辑部即TV-Novosti自治非盈利机构项目准备
| www.tsrus.cn/67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