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可能会问,如果有人宿醉或者在路上抛下别人,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呢。“为什么我不能做到完美——做一个能够无私地帮助别人的善良、充满爱心的人呢?”在内心不安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扪心自问。别紧张。正如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在小说《白痴》中所证明的那样,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未必会是一件好事。
小说主人公列夫·梅什金公爵(Prince Lev Myshkin)是一位理想中的人物。波尔卡网站(Polka website)解释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想法是塑造一个完美的人,对每个人都充满同情心,能够理解邪恶世界中的每个人,肮脏的人。”在作家的设计中,他将梅什金称为“基督公爵”,他的确如同基督一样:充满仁爱与宽恕,从没不会愤怒。
然而,身边的人却将梅什金当作傻瓜——一个白痴(他确实患有某种疾病)。他的善良很少会得到回报,为了避免剧透,我们只能说故事并非大团圆结局。
图片来源:kinopoisk.ru
小说中的每个角色(有很多),出梅什金公爵之外,都在某种程度上沉迷于某种或某样东西——无论是曾在童年时代受到过虐待,甚至连自己都认为自己是个邪恶的“堕落者”的梅什金的爱人纳斯塔西娅·菲利普波夫娜(Nastasya Filippovna),亦或是因肺结核而企图自杀的18岁的伊波利特(Ippolit),都是如此。
像往常一样,作者揭示了他的角色身上最深刻、最神秘的一面。19世纪时的俄罗斯政治评论家阿波罗·迈科夫(Apollon Maykov)在对小说《白痴》进行评论时写道,“所有的面孔都是明亮而丰富多彩的,仿佛被某种电光照亮,赋予他们一种超自然的光彩,使人想更深入地观察他们。”
在创作小说《白痴》时,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得不摆脱故事的束缚。起初,他计划写一本关于流氓最终找到上帝的书,但后来改变了主意,以小说来提问:在现代世界中,梅什金的基督教理想究竟是否可取。
作家必须尽可能接近现实,因此在写作时没有明确的结局,只是描写环境并且写出主人公会如何按照自己的本性作出反应。这并不容易。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致一位友人的一封信中解释道,“我的脑子一片混乱。我没有发疯,这真是个奇迹。”结局,不能草率,这对作家来说非常困难。
图片来源:kinopoisk.ru
在某种程度上,生活决定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要写些什么。他笔下的人物和他同时代的人一样,看同样的报纸,阅读同一篇文章。此外,他从现实中借鉴了一起非常重要的谋杀案素材。
阿尔扎马斯网站上发布了一篇介绍作家秘密的文章中写道,“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在国外居住时写的《白痴》,所以他担心自己会脱离祖国,希望这本书能够具有现代的意义。当时,他阅读了所有的俄罗斯报纸,特别关注‘突发新闻’栏目。”所以,如果你想了解19世纪时的俄罗斯,那么《白痴》是一部很好的参考作品。
在这本书的第一章中有这样的内容,梅什金工具讲述了一个被判处死刑的人的古诗。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艺术与人文学教授加里·萨乌尔·莫森(Gary Saul Morson)在自己一篇关于《白痴》的文章中写道,“他对死刑犯的最后时刻的三段描述是文学中最令人震惊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知道,那并非虚构。”
事实上,陀思妥耶夫斯基曾于1849年被判处死刑,因为他是革命派的成员。在行刑前几分钟,他被告知,沙皇尼古拉一世将判决改为服苦役。在几天时间里,这位未来的作家一直在等待死亡的来临,而这段可怕的经历永远深深地改变了他。
梅什金对一名死刑犯说的话非常有力,并借助非常清楚自己在说什么的人之口表达出来。错过这样令人惊叹的场景将十分遗憾。
| www.tsrus.cn/661695 |
本文由《Russia Beyond》编辑部即TV-Novosti自治非盈利机构项目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