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制图:Natalia Mikhailenko.
俄罗斯-苏联的“小欧亚”不过是地域辽阔且关系“亲密”的欧亚大陆的组成部分,而这片大陆上发生的事情将决定21世纪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因此,要想更好得了解新的地缘政治的背景,需要具有更加广阔的大陆视野。
进入21世纪,在全球化背景下,一直作为地理概念的欧亚大陆成为日益相互依存的经济、政治和战略综合体。我们已经看到,在这片全球最广阔俄陆地上,其内部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和地位正在发生着改变。这一过程的重要意义在于欧亚大陆的动态中心正在向东方转移,而其南部和东部地区也正在同时成为现实及潜在的冲突地区。这一事实对所有国家具有深远影响,特别是对俄罗斯。俄罗斯不仅与欧亚大陆当前所有重要力量毗连,并且试图在苏联解体后再次成为这一进程的积极参与者。
“新欧亚”的形成要求各方重新审视已经熟悉的概念。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国际体系的崩溃导致欧亚大陆影响力进行再分配。当时曾出现许多“权力真空”地带。作为冷战后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成为前苏联地区事务的重要参与者。与此同时,在大陆的东方,一个新的经济巨人——中国正在处于迅速上升阶段。
由于中国、欧洲、印度和俄罗斯都在专注解决国内问题,因此为美国成为欧亚大陆事务唯一参与者创造了条件。上世纪90年代,华盛顿通过北约东扩将其从一个区域性防御组织转变为区域外行动机构,从而大大加强了自身在欧洲的地位。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事态发展成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趋势。事实上,美国军事支出因其预算困难而停止增长,甚至开始下降。这也使得美方对卷入欧亚大陆冲突的兴趣明显减少。如今,华盛顿正在将注意力转向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即“面向中国”。这意味美国将集中日益减少的资源来应对中国对美国在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主导地位的挑战。华盛顿与北京既是最大的贸易伙伴,又是地缘政治的对手,这一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欧亚政治以及全球政治正在为围绕其形成集团分化。
中国不断升上的野心以及军队日益增强的实力已导致除中美关系复杂化之外的与邻国关系的明显紧张,其中包括日本、印度、越南和菲律宾等,而中国已与上述国家建立起并大力发展密切的经济联系。未来,中国将加强对资源丰富地区的影响力,这对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至关重要。例如,中东和中亚地区,以及从亚丁湾到马六甲海峡的战略运输要道,此后还将包括横穿北极地区的北海航线。
自1945年以来,日本一直将自己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因此失去了战略独立性。然而,中国的进一步崛起使日本意识到不应过于依赖美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时任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已提出推行欧亚外交政策的理念,这并不是弱化而是作为对美日同盟的补充。在目前情况下,日本的“欧亚政策”可以获得重要的战略优势。地缘政治的现实客观上推动了日俄关系的积极转变。
韩国借助自身经济成就开始积极拓展外交政策,方向之一即为欧亚大陆。首尔不仅在专家层面,同时也在部分政治家内部讨论发展对俄关系的问题,作为对美韩政治同盟以及中日韩经济一体化的补充。
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即东盟)在45年时间里已成为亚洲国家间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相互融合的唯一运行模式。东盟中包括另一个潜在的亚洲强国——印度尼西亚,但该组织目前依然能够平衡各国关系并稳定运转。如今,东盟已建立起以美国、中国、欧盟和俄罗斯为合作伙伴的区域论坛。
印度正在经历成为大陆权力中心的困难时期。尽管印度目前仅是南亚的地区大国,但新德里显然正在努力突破这一界限。印度已表现出在国际事务承担更重要角色的意图,但该国政治阶层尚未制定出与这一新角色相匹配的利益层次、资源分配,以及实现目标的战略。
与此同时,在于2011年在阿拉伯东部地区开始的伊斯兰革命背景下,土耳其的重要性也得到日益增加。无力将土耳其纳入一体化进程以及哪怕是制定对该国的明确政策都证明了欧洲尚未做好成为独立战略参与者的准备。柏林已经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尝试与莫斯、北京、安卡拉和其他证券建立新型关系。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也将在关系“亲密”的新大陆和美国之间战略中间位置。
来源:《军工信使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