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时期,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禁止外国游客进入,但当时属于该边疆区的哈卡斯自治州、米努辛斯克和舒申斯科耶除外。1972年5月苏共哈卡斯自治州委员会通过《关于改善对来苏外国代表团接待和服务的措施》的决议,指定该地区以下主要旅游景点为对外国游客开放的主要旅游路线:舒申斯科耶和米努辛斯克列宁故居以及萨彦-舒申斯克水电站和阿巴坎州立地方志博物馆。1972年接待的首批游客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波兰公民,为其安排了一日游。
帕拉斯克娃礼拜堂 / Press Photo
后来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建城的地方早在1608年就已为俄罗斯人所熟知。这一年,克季堡垒的哥萨克人在叶尼塞-奥斯加克大公乌尔努克和纳马克的率领下沿叶尼塞河往上游出发寻找“新土地”,后将其并入莫斯科沙皇领地。沿叶尼塞河往上,哥萨克人找到了一片土地,那里曾属于阿林大公秋利卡,于是将其命名为“秋利卡地界”。这个名称一直保留到建造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堡垒及阿林人离开。阿林人不仅有克季人的支持,还得到叶尼塞吉尔吉斯人支持,长期不愿向俄罗斯进贡,采取一切措施将后者赶出其所占地界,为此几乎不停侵扰他们,后来变得越来越危险,于是哥萨克人决定向叶尼塞总督寻求帮助和保护。有充分理由可以认为俄罗斯人统治这片领土的时间比现在普遍认为的早。还有观点认为,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建城时间并非1628年,而是比官方认可的日期早约四分之一世纪:因为既然被称作新克季堡垒,就意味着此前肯定曾有过旧克季堡垒,或者就是叫克季堡垒。该城最早的徽章和印章是伊凡四世雷帝的个人印章。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管风琴厅 / Press Photo
古代人在现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所在地的聚居地很久以前的十九世纪就已被发现,聚居地则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约35000年前)。还有关于这片未来城市所在地更古老遗址的资料。公元最初的几个世纪讲凯特语民族(包括阿桑人、科特人、卡尔马日人)的祖先来到这里,十八世纪初完全消失。后来叶尼塞河和克钦河交汇处居住的是阿林人和克季人等民族。其聚居地被称为“克孜尔-亚尔-图拉”,意为“红岸城”。俄罗斯人到来之前现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所在地属叶尼塞吉尔吉斯人的叶泽尔斯克公国。库姆-季格伊山也许曾是克季人的圣地。
“西伯利亚河流”喷泉 / Press Photo
帕拉斯克娃礼拜堂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著名标志,位于卡拉乌利纳亚山顶。古代克季鞑靼人时期这里曾有座多神教庙宇。十九世纪初商人诺维科夫建了座木制小礼拜堂,半个世纪后这里出现了如今的建筑,由金矿主库兹涅佐夫 (Petr Kuznetsov) 出资建造。在卡拉乌利纳亚山观景台上能看到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整个市中心。苏里科夫(Vasily Surikov)曾在这里作画。1887年收音机发明者波波夫(Alexander Popov)曾在教堂旁边的观景台观看日食。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正中心有栋独特的房子,房前有条木质小径,院内外是西伯利亚革命前的环境。著名画家苏里科夫就是在这栋房子里出生和长大的。考入艺术学院前他一直住在这里,后来也多次来过这里。其未来许多画作中描绘的景象均出自这里,最后的画作之一《攻克雪城》也创作于此。他的母亲和弟弟在这里住了一辈子。1948年苏里科夫故居博物馆开放,纪念在此出生的画家诞辰一百周年。
苏里科夫故居博物馆 / Press Photo
歌剧芭蕾舞剧院前有座剧院广场,城市庆典和联欢均在此举行。2001年政府大楼旁出现了一座钟楼,类似伦敦大本钟。2005年市内最大喷泉“西伯利亚河流”在广场下层启动。这是个层叠式灯光音乐喷泉,用青铜和大理石建成,结构相当复杂。喷泉由象征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地区各处小河流的七座女神塑像和一座巨大的象征叶尼塞河的老者塑像装饰。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管风琴厅是座最美丽的哥特式建筑,为建筑古迹,最初曾是罗马天主教主显圣容教堂。教堂建于1911年,取代原来破旧的木质教堂。1936年教堂建筑被用于安置文化物品。后来很长一段时期这里满目疮痍,直到二十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修复。1982年秋教堂首次作为音乐厅对公众开放,一年后舞台上出现管风琴。如今克拉斯诺亚尔斯克音乐厅管风琴厅是西伯利亚学术艺术中心之一。二十世纪90年代初罗马天主教教区开始复兴,目前这座建筑融音乐厅、建筑古迹和教堂为一体。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石柱是国家自然保护区 / Iliya Naimushin/俄新社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石柱是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叶尼塞河右岸东萨彦山脉支脉。当地岩石因形状得名“石柱”。这些石柱细而高,高60至600米不等,已有4.5至6亿年历史。科学家认为,这些石柱是由于未能流到地表岩浆的强大压力形成,其奇异外形则是风吹雨蚀打造。这里一年四季都可以来。不过,冬天和雨后征服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石柱最好还是小心些,尤其是没有合适的装备和登山经验更要谨慎。
本文为《透视俄罗斯》专稿
| www.tsrus.cn/6728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