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苗·切柳斯金确切的出生日期和地点至今仍不确定。他十八世纪00年代出生于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先祖曾为伊凡雷帝(1533年-1584年在位)效力。1714年切柳斯金来到莫斯科,进入数学和导航科学学校,学习了代数、几何、地理和天文学。毕业后考入圣彼得堡海军学院。谢苗·切柳斯金学成后十八世纪二十年代在波罗的海舰队服役,在芬兰湾沿海地区做实习领航员。
伊戈尔·鲁班(Igor Ruban),《谢苗·切柳斯金》,1965-1971年。
1733−1743年在著名丹麦籍俄罗斯航海家维特斯·白令(Vitus Bering)的率领下进行的大北方探险成为切柳斯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733年1月底海军部收到参加探险的水手名单,切柳斯金是其中排在最前边的几个人之一。他很快被晋升为领航员,并被派往叶卡捷琳堡,为探险准备物资、装备和火炮。航海家探险队沿西伯利亚北极沿岸航行到北美和日本海岸,为研究亚洲北部和东部做出巨大贡献。研究人员不仅考察了西伯利亚地理,还研究了其植物、历史和地图绘制特征。
切柳斯金还参加了瓦西里·普隆奇谢夫(Vasiliy Pronchischev)中尉率领的研究从勒拿河北岸到叶尼塞河的考察队。他们在“雅库茨克”号考察船上共同工作期间地图上出现了勒拿河三角洲和到阿纳巴尔河河口的地域。1736年普隆奇谢夫与妻子塔季扬娜(首位参加北极探险的女性)死于坏血病。哈里通·拉普捷夫(Khariton Laptev)中尉成为新队长,继续在泰梅尔河沿岸开展水文工作。
大北方探险路线图。公开来源
穿过北极河流的冰层相当困难,经常受到天气条件干扰,考察队员还经常生病。1740年8月24日“雅库茨克”号考察船遭遇严重冰洞,切柳斯金和考察队被迫步行近800公里,穿越冰丘返回驻地,到达驻地时已是10月末。尽管困难重重,考察工作并未停止。1741年,只有泰梅尔半岛北部尚未考察,领航员切柳斯金被委以最艰巨、最危险的工作——前往东北角。
亚历山大·鲍里索夫(Alexandr Borisov),《冰之间》,1896年。公开来源
他们1741年12月5日启程奔赴海角。切柳斯金要从西南角穿过泰梅尔半岛抵达东北角。他在助手陪同下,驾鹿拉雪橇通过星星和指南针辨别方向,于1742年2月15日到达波皮盖栖息地,3月末又沿河岸朝西北方向出发。工作进展缓慢,但正确。切柳斯金写下旅行日志,记录该地区所有的指标和特征。日志中简要记载了恶劣天气、雪橇犬精疲力竭,却没有一句提及自己有多累。切柳斯金日志的唯一副本目前保存在圣彼得堡海军档案馆。
抵达海角后,切柳斯金对该地区进行研究并在日志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天气阴沉沉的,下着雪,起了雾。我们出发去海角。这是一处石海角,中等高度,周围的冰很平整,没有冰丘。我给这个海角起名为东北角。我用此行带着的一根圆木架起一座灯塔。”这些记载后来成为他此次发现的主要证据,但这一发现同时代的人并未注意到。切柳斯金本人其实也没有重视,至死都不知道自己成了第一个到达欧亚大陆最北端的人。1742年秋切柳斯金回到圣彼得堡,被授予海军准尉军衔并重返波罗的海舰队服役。切柳斯金1764年去世,其安葬地也像出生地一样,目前无法确定。
苏联邮票上的“切柳斯金”号破冰船。公开来源
100年后,旅行家、科学家亚历山大·米登多夫(Alexander von Middendorff)赴北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探险。这位院士利用切柳斯金和拉普捷夫此前记载的内容,绘制了泰梅尔半岛地图,成为继东北角发现者后最先抵达这里的人。探险回来后,米登多夫建议俄罗斯地理学会将东北角更名为切柳斯金角。1878年新名称被载入世界地图,1919年切柳斯金角是欧亚大陆最北端得到证实。
1932年北极研究所考察队在此设立极地站,后来著名北极探险家伊万·帕帕宁(Ivan Papanin)将极地站变为大型科考基地。苏联解体后,该科考基地也像当时许多其他极地站一样基本停止了工作。目前只有8-10个人在切柳斯金角工作。
切柳斯金的名字不只被用来命名海角,泰梅尔半岛北部也被称为切柳斯金半岛,喀拉海还有个切柳斯金岛。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许多城市街道也以他的名字命名。1933年,丹麦造船厂建造的航行于勒拿河和符拉迪沃斯托克间的“切柳斯金”号破冰船下水起航。
综合报道
| www.tsrus.cn/6711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