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森尼索是公元前422-421年由来自黑海南岸(今土耳其城市埃雷利所在地)的赫拉克里亚-潘提卡(Heraclea Pontica)的移民建立的。不过,考古发现证明这片土地上还有更早的古希腊定居点,时间在公元前六世纪末至五世纪初。城市的名称说明了其所在位置——“克森尼斯”或者“克森尼索”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半岛”;而“塔夫里”的称谓则是因为其位于塔夫里(克里米亚古名)境内。
这个古希腊城邦是从公元前四世纪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先是占据了赫拉克里亚半岛,然后又扩张到克里米亚半岛的西北部。克森尼索是该地区重要的经济和贸易中心,古希腊时期一直是一个奴隶制共和国,公民权利不仅被赋予本城邦居民,还根据贡献赋予外国公民。城邦公民会进行宣誓,誓词中称他们将永不背叛“克森尼索、美丽的科尔基尼第斯(Kerkinitis)、普里克拉斯纳亚海湾以及其他堡垒”。公元前三到二世纪,城邦与斯基泰人部落不断发生战争,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土地,最后不得不寻求本都王国国王米特里达梯六世叶夫帕托里尔的庇护。城市虽得到了保护,却成为本都王国的一部分,国王死后被罗马帝国占领,随后成为拜占庭帝国的领土,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是帝国在黑海北岸的重要据点。
“克森尼索是一个独特的古希腊和拜占庭城市,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俄罗斯历史博物馆考古处专家丹尼斯·茹拉夫廖夫(Denis Zhuravlev)介绍说,“俄罗斯境内找不到第二处类似遗址。那里保留了城郊、城墙、城门、塔楼、街道布局和神殿。置身其中是直观感受古希腊和拜占庭城市的最好方式”。
克森尼索的历史将近2000年,其中信仰基督教的时间就有一千年。这里最早的基督徒出现在公元一世纪。公元四世纪时,这里成立了主教辖区,开始建设寺院。很快,克森尼索就成为宗教中心之一,去圣地的朝圣路线就经过这里。但使其成为俄罗斯东正教会最重要城市的事件发生在晚些时候: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正是在科尔孙(克森尼索当时的名称)受洗,并与拜占庭的安娜公主成亲的——公元988年,罗斯受洗。公元十九世纪对阿哥拉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几座基督教寺庙。在这里的广场中心建立了以圣弗拉基米尔命名的大教堂。大教堂1891年被祝圣,1894年完全建成。教堂二战期间被毁。直到1990年代才开始重建。得以恢复的不仅有建筑物,还有装饰墙壁的绘画。2004年大教堂重新对教众开放。
克森尼索的地位从十三世纪开始逐渐下降。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意大利商人在黑海岸边的出现,以及蒙古人、塞尔柱突厥人和金帐汗国的不断侵袭。曾经伟大的城市变得越来越小,到十五世纪中叶城里已没有居民,逐渐被遗忘在历史的尘埃中。直到过400年后这里才有了第一次考古发掘。克森尼索的街道、房屋和寺院逐渐从沉睡中回到人们的视线里来。十九世纪末城市作为博物馆获得新生。“黑海北岸是古希腊和拜占庭文化向俄罗斯传播的中继站。能容纳约千人的克森尼索古希腊剧院是俄罗斯境内唯一一座类似古迹”,俄罗斯建筑博物馆研究员然娜·涅斯捷罗娃(Zhanna Nesterova)介绍说,“我们虽然还有其他古希腊遗址如塔曼,但剧院只有这一个”。
2013年,塔夫里-克森尼索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将克森尼索列入这一名录将给博物馆不仅作为历史遗址,而且作为旅游景点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俄罗斯东方博物馆科学副馆长季格兰·姆克尔特切夫(Tigran Mkrtychev)说,“要展现这样一个古迹是非常困难的,就像庞贝古城一样,必须把握好修复的界限,既要向人们展示城市的本来面貌,又要严格遵守学术准确性。这是任何考古研究都要遵循的原则”。
| www.tsrus.cn/573017 |
本文为《透视俄罗斯》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