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暴风雪"号的目的何在?
苏联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设计"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其主要目的有四,其中三个属于纯粹的国防性质。也就是说,苏联设计制造航天飞机首先是用于军事目的,其潜在的民用目的只是"副产品"。当时这样做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美国的"太空梭(即航天飞机——编者注)"计划被苏联视为华盛顿迈向太空军事化的又一步骤,并直接催生了对应性的"暴风雪"号计划。这绝不是克里姆林宫的臆测:美国制造太空梭的确有用于军事目的的打算。此外, 由于"暴风雪"号主要用于国防目的,所以其民用目的是可有可无的事。美国人则不同,他们不得不一次次地用航天飞机执行非军事飞行。
抄袭还是原创?
有人认为苏联完全复制了美国的航天飞机。"暴风雪"号的设计师们(特别是"'暴风雪'号之父"格列布·洛济诺-洛津斯基(Gleb Lozino-Lozinsky))从不掩饰大量借鉴美国人布局设计的事实。此外,设计任务的下达本身就包括了"做出美国人那样的航天飞机"的一系列要求。与此同时,两国的航天飞机又有着很大的区别。例如,由于有效载荷的设计限制,"暴风雪"号未安装续航发动机。设计大推力运载工具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航天飞机大型项目的落实。
设计图纸中的航天器重量为120吨,而最终发射的"暴风雪"号的最大起飞重量则被压缩到了105吨(其飞行时的实际重量是79吨)两国产品的性能也有区别。美国航天飞机需要人工控制着陆,"暴风雪"号则拥有全自动着陆系统。至于技术、材料等就更谈不上借鉴了。苏联的空间国防"高科技"在其巅峰时期曾创造出包括新材料在内的许多优秀设计。在追赶美国人的进程中,"暴风雪"号的设计师们共发明了600多项新技术。
“我国的‘暴风雪’ 号在轨时间可比美国航天飞机多一倍,即30天对15天,有效载荷30吨(美国航天飞机为24吨),可搭载10名机组人员(美国为7人)。在拜科努尔发射场的发射准备时间仅为15天(美国航天飞机在卡纳维拉尔角的发射前操作用时一个月)。但苏联航天飞机同美国产品的最大区别是其能在自动模式下飞行和着陆,这在1988年11月15日的飞行中得到了完美的验证。”一份关于航天飞机的报告说。
"暴风雪"号的今天和明天
可重复使用航天系统,无论是载人还是无人航天器,似乎已经走过了"航天飞机无可替代"的时代。从布局上看,美国和俄罗斯目前的多次性航天器均类似于"联盟"号飞船,只是体型更大,未来可能带有着陆发动机,并且防护程度更高,以便其能整体往返飞行。基于现阶段的技术水平,这些航天器目前还只是在进入大气层时不易控制的笨拙的"空天飞机"。
此外,由一个火箭燃料箱和两个固体助推器组成的美国航天飞机动力系统无法用于发射除航天飞机外的任何其它航天器,并且由于着陆时必须关闭发动机,也不能尝试多次着陆。而使用“能源”号超重型运载火箭的苏联动力系统一开始就被设计为通用型,能将100吨以下的任何航天飞机和货物送上太空,并且“暴风雪” 号航天飞机在自动模式下降落并着陆时可以启动自动控制系统。苏联航天飞机的设计使用次数是100次,其中固体助推器20次,主发动机66次,一次性构造只有外挂燃料箱。苏联为应对美国的多次性空间运输系统而启动的“能源-暴风雪”号综合计划共联合了1200家工业企业。该项目持续进行了18年,总耗资165亿苏联卢布。| www.tsrus.cn/31503 |
需浏览俄文原文稿件,请登陆《俄新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