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瓦克说:“我们的大部分能源资源已被重定向到其他市场,友好国家市场。以对印度石油出口为例,去年增加了21倍。” 此前路透社曾援引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报道称,印度进口俄罗斯石油增长15倍,约占其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一。诺瓦克说,俄罗斯还扩大了对华石油出口。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2年俄对华石油出口位居第二,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为8625万吨,即172万桶/日,比2021年增加8.3%。此外,俄罗斯液化天然气出口也增长43.9%,达到650万吨。
俄能源部部长舒利吉诺夫(Nikolai Shulyginov)在会上宣布,俄罗斯已成功将受欧盟和七国集团禁运影响的石油和石油产品出口全部转向。他说,出口主要转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国家。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22年印度进口俄罗斯石油比截至2月24日前的时期增加15倍,并因此取代欧洲,成为俄罗斯石油主要进口国。2022年12月5日起60美元/桶的油价上限及自2月5日起100美元和45美元/桶的俄罗斯石油产品价格上限(分别针对石油溢价和折价交易的产品)开始生效。
美国、英国和欧盟拒绝购买俄罗斯石油后,印度和中国成为俄罗斯石油的主要进口国。去年12月5日起欧盟对经海路进口的俄罗斯石油实施禁运,今年2月5日起又禁止进口俄罗斯石油产品,同时还为从俄运往第三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设定限价(价格上限)。俄能源部长舒利吉诺夫也在能源部部务会议上发表讲话说:“遭受制裁情况下重要的不仅是保持石油生产和石油加工水平,而且还要保持出口及相应联邦预算收入。现在我可以明确地说,已成功将因禁运导致下滑的出口量全部转向,销量并没有减少。”他说,俄罗斯正开展工作将石油和石油产品出口调整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国家。
实施最高限价背景下印度扩大进口俄罗斯石油,12月份俄罗斯对印度石油出口比11月多24%,增加四分之一,创117万桶/日新纪录,要买家为私营炼油厂。不过,印度《电讯报》曾报道称,油价如超过60美元/桶或西方国家实施二级制裁,印度当局可能会支持最高限价。彭博社3月中旬曾报道称,印度决定遵守G7国家批准的俄罗斯石油价格上限,印度政府要求银行和交易商这样做。俄罗斯驻印大使阿利波夫(Denis Alipov)称这是假消息。
俄罗斯普列汉诺夫经济大学经济学理论系副教授斯克雷尔(Tatiana Skryl)说:“印度在俄罗斯石油消费方面可能会超过中国跃居首位。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印度人口已超过中国,因此人口因素可能带来更多的资源需求。”其次,她认为印度工业更侧重于使用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这与中国不同,中国正计划平稳过渡到更环保的资源并走上绿色经济之路。斯克雷尔说:“通过分析当前局势,几年后印度很有可能在石油消费上超过中国,因此俄罗斯石油消费高峰还在前面。”
今年前两个月俄罗斯对华石油出口1568万吨,约合194万桶/天,比去年同期增长23.8%。1月份与欧洲洲际交易所(ICE)布伦特原油基准相比,俄罗斯2月份交割的ESPO原油以8美元的折扣价交易。彭博社分析师预计,如乌拉尔原油供应增加,2023年中国进口俄罗斯原油或将每日增加50万桶,达到220万桶/日,甚至可能会达到250万桶/日。
1月份全球石油产量保持在12月份水平(1.008亿桶/日)。同时,国际能源署在其2月份的报告中指出,石油和石油产品(柴油除外)价格已恢复到俄对乌采取军事行动前的水平。专家预计,今年上半年石油产量将超过需求,但由于消费会明显增加,因此市场仍可能会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国际能源署预测,今年需求将增加200万桶/日(包括中国90万桶/日),俄罗斯出口则会缩减(俄副总理诺瓦克此前曾宣布,3月份俄石油产量将减少50万桶/日)。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1月份俄罗斯石油产量降至977万桶/日,仅减少3万桶/日,包括凝析油在内,产量(1120万桶/日)比一年前减少16万桶/日。尽管受到欧洲禁运和油价上限(12月5日出台)影响,1月份俄石油和石油产品出口仍增加30万桶/日,达到820万桶/日(其中310万桶/日为石油产品),接近2020年2月峰值。同时,对欧盟出口从220万桶/日降至130万桶/日(包括石油出口降至60万桶/日),对中国出口从190万桶/日增加到230万桶/日(其中石油出口创210万桶/日历史新高)。对印度出口则相反,从170万桶/日减至160万桶/日。出口增加使出口收入略有增长(增长2亿美元),增至130亿美元(同比下降36%)。
国际能源署估计,截至第一季度末,俄罗斯石油产量将比发起军事行动前下降100万桶/日,但同时也坦言,所估计的数字将取决于2月5日开始生效的欧洲对俄罗斯石油产品禁运(同时推出价格上限——轻质石油产品100美元/桶,深色石油产品45美元/桶)效果。1月俄对欧盟出口的石油产品从120万桶/日降至74万桶/日,对中东和南美洲出口增加40万桶/日。2月份国际能源署预计石油产品出口将会下降,但同时指出这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将取决于供应量减少多少。
本文为《透视俄罗斯》专稿
| www.tsrus.cn/677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