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核弹“执剑人”:临危不乱化解核战危机

2013年9月23日
【 字号:
据《透视俄罗斯》报道 30年前,苏联早期预警系统监测到美国对其发射核弹。时任防空指挥官的彼得罗夫中校手握启动核反击的末日按钮。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危情一触即发。彼得罗夫凭直觉认定这是误报,他的判断拯救了人类,但也断送了自己的仕途。
图中:斯坦尼斯拉夫·彼得罗夫。图片来源:俄新社
图中:斯坦尼斯拉夫·彼得罗夫。图片来源:俄新社
http://tsrus.cn/452547

扫一扫

1983年9月26日午夜刚过,在莫斯科南部的弹道导弹早期预警指挥和控制中心“谢尔普霍夫- 15”,驻扎该绝密军事基地的苏联精锐防空部队准备开始夜班执勤,他们的指挥官是44岁的斯坦尼斯拉夫·彼得罗夫中校。当时他正靠在椅子上,以为这又会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夜晚。可是突然,肃静的地下指挥中心里响起了刺耳的警报声。

军官们抬头看见巨型屏幕亮了起来,控制台也开始闪烁,一切表明俄罗斯遭到核打击。最令人不安的是,指挥官座椅旁的启动按钮也发出红光,这是向西方发射上千枚导弹的末日按钮。

彼得罗夫是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从70年代初就在从事这项工作,但即使是他也对这场危机毫无准备。早期预警系统显示,警报来自一颗“闪电”观测卫星。在对卫星传输的数据进行分析后,系统计算程序认定,一颗携带多枚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已从美国大陆发射升空。

工作人员还没从震惊中恢复过来,系统就报告发现了第二枚升空的导弹,接着又是一颗,最后共监测到有五枚导弹正向俄罗斯各城市飞来。导弹将在半小时内进入俄罗斯领空,而克里姆林宫需要15分钟来启动反攻,因此指挥中心最多只有10分钟来做决定。只要他们稍有延误,俄罗斯就会彻底丧失反击的机会。

千钧一发  弃按末日按钮 

正如彼得罗夫后来接受《俄罗斯之声》记者采访时所说:“ 我们在最初15秒里被惊呆了。我们必须想明白,下一步该如何行动。”指挥中心不断有人在喊叫,电子地图和控制台上一片闪烁。他的同僚认为,监测到一、两枚导弹袭击也许是运算错误,但五枚导弹齐射绝不会是误报。这肯定是真正的末日打击,彼得罗夫必须按下按钮,启动导弹发射程序。“精神紧张的人干不了这一行,”彼得罗夫告诉记者,“在那样的震惊、困惑和混乱之中,人很容易产生恐慌。”

当手握全人类的命运时,恐慌是最不该有的情绪。在混乱之中,时间正在步步逼近,彼得罗夫做了一件有悖军人职业准则的事情。这位防空指挥官没按规定行事,而是判定打击预警为假。他的决定和当年的瓦西里·阿尔希波夫如出一辙。这位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的英雄在遭到严重挑衅后,仍拒绝对美国军舰发射核鱼雷。彼得罗夫的决定并不全是基于赌博心理。他说:“在发动战争时,不可能只发射五枚导弹。五枚导弹的破坏力不大。”他还补充道:“其次,运算程序,顾名思义,是不会动脑想的。它会把很多东西误认为是导弹。”

报告上级  全面核实警报 

彼得罗夫也是俄罗斯多级指挥链上的一个环节,这样层层把关正是为了避免意外或恶意使用莫斯科的战略导弹。彼得罗夫的首要任务是监测卫星信号,将预警信息上报到总指挥部,再由总部报告苏联总参谋长。只有总参谋长才能和苏联领导商讨决定是否发动反击。彼得罗夫就处在核战爆发的节骨眼上。他总结道:“倘若我们直接回击,美国将不复存在。”

此外,俄罗斯的陆基超视距雷达并未探测到有导弹来袭。无史料记载那夜克里姆林宫有何动作,不过,安德罗波夫等俄领导人也不大可能未经多方确认或是连线白宫,就启动他们的核武器。

当时的苏联领导层一直认为美国会突然发动核打击,命令其分布于世界各地的间谍去寻找美国准备突袭的证据。克格勃曾报告指出,里根总统等人正策划发动类似1941年希特勒全面侵俄的奇袭,而且美国相信即便欧洲无法幸免,美国也能在核武器对攻中得到保全。

仕途受累  但无愧英雄之名    

事后经过确认,误报是由于阳光穿过高空云层的角度与卫星的高偏心轨道一致所导致,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彼得罗夫在那天拯救了地球,暴露出空防系统中的漏洞,但他为此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在反乌托邦的苏维埃制度下,奖励他就是对苏联精锐部队的羞辱。所以他只能受到处罚。

在被问询期间,彼得罗夫听到了许多愚蠢问题,比如他为何不做记录。尽管他没被解职,但直到退役都没能晋升上校,这对他的退休金造成了很大影响。不过在苏联解体后,彼得罗夫的上级公开了他的事迹,这让他在西方一举成名。2013年2月,他被授予德累斯顿奖。

苏联终极报警系统死亡之手

此次事件后,莫斯科决定加快安装一套更为强大机密的系统,即“周界”报警系统(Perimeter)。它的设计保证其能不受西方的饱和核轰炸威胁,并在末日之战中处于休眠状态。在危机后,无需人工操作,它会判断最糟状况,并自动下令发射核导弹攻击西方。这套系统现仍在运行中,不过俄罗斯已决定揭开其神秘面纱,作为缓和敌对关系的友好姿态。
| www.tsrus.cn/28533 |

本文为《透视俄罗斯》专稿

作者:拉克什·克里希南·希姆哈(Rakesh Krishnan Simha)

《透视俄罗斯》网站及其所有方《俄罗斯报》拥有网页发布所有信息和资讯的完全版权。未经过《透视俄罗斯》网站编辑书面同意禁止转载。联系邮箱:info@tsru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