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塔斯社
风格独特的莫斯科天文馆由建筑师米哈伊尔·巴尔施(Mikhail Barsch)和米哈伊尔·西尼亚夫斯基(Mikhail Sinyavskiy)设计。1928年开工建设,次年竣工。1929年11月5日,莫斯科市隆重举行了苏联第一座天文馆开馆仪式,举行了首次讲座,并向观众展示了人造星空。首任讲师为天文馆馆长康斯坦丁·什斯托夫斯基(Konstantin Shistovskiy)。
莫斯科天文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文馆之一。其圆顶直径达27米,而用119支灯在圆顶制造出5400颗运动的恒星和行星的德国“蔡司”公司天象仪是天文馆最珍贵的仪器。天文馆建立的第一年内曾建成“旭日”仪,这部仪器一直工作到1994年天文馆闭馆。
天文馆经常举行公开讲座和天文学及航天学方面的科学艺术活动,在总结现代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帮助公众形成科学世界观。上世纪30年代,莫斯科天文馆曾增设“平流层委员会”,其成员主要对大气层和喷气推进的问题进行研究。自1934年开始,天文馆曾成立天文小组,夏季还曾建立天文站和天文台。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天文馆还曾开设“侦查员天文学”课程,侦查员通过学习根据天体辨别方位的方法曾拯救过许多人的生命。天文馆通过举行各种讲座,向观众展示人造星空(通过专门的光学仪器在半球形的圆顶屏幕中显示)中的太阳、恒星、行星、卫星以及各种航天器。天文小组中的学习引领数十位苏联时期著名科学家走上科研道路。第一批宇航员也曾在这里听讲座。
1977年,天文馆进行整修,并装备了德国民主共和国国有企业卡尔蔡司耶拿公司专门为天文馆制造的新型天象仪,替代原有的天象仪。这是拥有程序控制功能的新一代天象仪。于是,在举办日常讲座和主题之夜活动的同时,天文馆开始向观众提供自动化视听节目。1990年,天文馆的天文站曾向观众开放天文台,莫斯科最大的望远镜就安放在这里。天文馆还曾成立星象剧团,上演过《伽利略》、《乔尔丹诺·布鲁诺》和《哥白尼》等多场话剧。上世纪90年代,天文馆曾建成奇妙天象剧场,为观众表演根据世界著名科幻作家作品改编的戏剧。
莫斯科天文馆于1994闭馆,开始了长达17年的维修工程。2011年6月12日,修缮后的天文馆正式对外开放,首批观众为来自孤儿院儿童和学校学生。
重修后,天文馆面积扩大6倍,达到1.7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约1000名观众。同时,天文馆还增设了多个功能区,有大星厅、缪斯女神馆、“月球”互动馆、建有两座天文塔的太空公园、4D影院和小星厅等。天文馆主厅上方安放着高达25米、欧洲最大的圆顶。修葺一新的天文馆面对所有莫斯科市民和游客开放,邀请观众参加神奇的太空之旅。参观缪斯女神馆中的历史展品可以带观众回到过去,在互动馆中观众又可以获得与当前的自然现象和实际事物有关的信息,而通过大星厅中的奇妙活动观众仿佛置身于宇宙飞船之中正在完成时空之旅。
在天文馆的屋顶上重新修建了天文站——太空公园。在巨大空地或小型园林中使用的各种日晷、在天文塔银色旋转穹顶上观赏到的无与伦比的景观、天体弧、印度萨穆拉特·扬特拉(Samrat Yantra)天梯、巨石阵石环以及莫斯科子午线等是这里位数众多展品中的一部分,这里俨然成为众了解地球和太空的知识角。
天文馆中自然少不了傅科摆。这支通过16米长的吊线固定于太空公园露天场地金字塔形建筑顶端的傅科摆,贯穿整个场馆,而摆下悬挂重达50公斤的球体在直径6米的刻度盘上方来回摆动。这是俄罗斯国内唯一一个规模巨、可重现傅科实验,并能够直观展示地球自转的傅科摆。
来源:《俄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