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尼古拉·伊瓦金(Nikolay Ivakin)给自己起了一个很别致的艺名——尼古拉·埃克。他不是苏联青年导演界的精英,甚至很少有人知道他。不过,这位年轻导演很有想法。第一批苏联电影界巨头还在批评“有声电影”时,他已开始拍摄《生路》了。
《生路》影片的海报 / Press Photo
影片讲述了一段布尔什维克实验的真实历史:通过劳动重新教育流落街头的孩子。1924年,苏联成立第一个劳动公社,面向可能走向犯罪的问题青少年。这个实验的本质,是不把这些孩子关进少年监狱里,而是关进公社,对其进行再教育,教给他们有用的职业技能。宣传部门称这一过程为“改造”,称把劳动公社为通往更好生活的道路。不久后,类似公社在苏联各地出现。导演和摄制组在这样一个机构中生活了数月,并从那里物色到了演员。影片中中只有两名专业演员,其他都是来自公社的普通孩子。但剧本中(就像在生活中一样)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快被“改造”。可能正是这份真实吓到了审查人员,第一次公开放映后,主管部门禁止影片上映。
《生路》影片中的画面 / Press Photo
不过,这部影片被禁的时间不长。唯一一次放映引起轰动,因为它是史无前例的有声“精彩娱乐”。影片也引起了政府官员的兴趣。编剧列吉娜·亚努什克维奇(Ragina Yanushkevich)在回忆录中说:“一天晚上,‘艺术’电影院组织电影重放。中央委员们来了。导演埃卡被安排在斯大林旁边。我坐在稍远处,靠近沃罗希洛夫。斯大林说,他只看第一部分,然后就决定怎么办。然而,第一部分放完了,接着是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但没有政府官员离开。所有人都看到了最后。”放映结束后,斯大林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站起来,漫不经心地走着说:“我不明白这里需要禁止什么?”然后走出了放映厅。
《生路》影片中的画面 / Press Photo
此后,电影广泛上映,并意料之中地大受欢迎,尽管只是部以无声电影手法拍摄的非常边缘的作品。确实,许多苏联观众去看《生路》的原因,不是被其艺术魅力和意识形态吸引,而是为了听吉他伴奏的监狱歌曲,看看是否整部电影都有声音。这是因为当时的苏联屏幕上已经有了所谓“声音集合节目”,由剪切的戏剧独白、宣传演讲和音乐表演片段拼凑而成,但不是电影。该片在全球107个国家上映,并在1932年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观众评选最佳导演奖。在柏林首先由一家影院独家放映两个半月,然后25家影院同时上映。在纽约,《生路》在一家影院放映整整一年,但在“民主自由”的法国却遭到敌视并被被禁止。被问及禁止原因时,法国审查员说:“如果我考虑剪裁,那我不得不建议你剪掉……整部电影,因为我找不到一处不谈论公社或共产主义,或者听不到‘国际’一词。”不过,这部影片在法国还是放映过,是由新俄罗斯之友协会组织的非公开放映。
《生路》影片中的画面 / Press Photo
本文由《Russia Beyond》编辑部即TV-Novosti自治非营利机构项目准备
|www.tsrus.cn/67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