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展出了根据俄中互译出版项目出版的首批图书。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的长篇小说《笨花》成为根据该项目出版的首部俄文中国作品。铁凝认为翻译和出版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对俄罗斯读者具有重要意义。她说,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讲述的虽然往往是已成为历史的故事,但“书写历史都是为了今天、为了现实。因此,我常想透过一段历史,使俄罗斯读者感受到当下中国生活的表情”。
俄中互译并出版古典和现代文学项目2013年5月20日在莫斯科正式启动。双方协调与专家小组成员中有中国著名俄罗斯语言学家、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双方著名文学杂志主编、文学评论家及出版社代表。俄罗斯翻译研究所和中国作家协会作为出版协调人,共同对相关文学作品进行版权管理。双方确定的书单中大部分是俄中两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俄中互译出版项目过去一年取得了初步成功。除铁凝外,俄罗斯还出版了其他一些作家的作品,如何建明的《落泪是金》、王蒙的《活动变人形》、老舍和张贤亮作品选集以及莫言的《生死疲劳》。此外还有许多中国古典名著,如施耐庵的《水浒传》、曹雪芹的《红楼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今年俄罗斯读者又能读到十几部新翻译的作品,包括《唐宋诗词》、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麦家的《暗算》、刘鹗的《老残游记》、张炜的《古船》、王安忆的《长恨歌》等。其中大部分作品是首次被翻译成俄文。俄方组织的是最优秀的汉学家、翻译家和著名出版社参与此项工作。
中方正在也积极地翻译并出版该项目的俄文图书。目前已出版十多部作品,如长篇小说《脑残》(奥尔加·斯拉夫尼科娃)、《叶尔特舍夫一家》(罗曼·先钦)、《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索涅奇卡》(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模仿者》(谢尔盖·叶辛)、《回到潘杰鲁德》(安德烈·沃洛斯)、《野兽的印记》(奥列格·叶尔马科夫)以及其他题材的作品,包括 伊戈尔·沃尔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家族的传说》、《第三次呼吸》(瓦列里·波波夫)、瓦列里·波波夫作品选、尤里·波利亚科夫的《中短篇小说》、奥列格·巴甫洛夫的《卡拉干达的九个日夜(三部曲):官场故事》(作品集)、阿尔伯特·利哈诺夫和帕维尔·萨纳耶夫的中篇小说等。这些作品获得中国文艺评论家和文学界的高度评价。
中国前文化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在北京图书博览会上指出:“我这个年龄的(中国)作家受俄罗斯和苏联文学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段,我们现在谈起来仍然感觉像是我们的文学母亲。”他希望俄罗斯读者喜欢的新作品今后也能走近中国各年龄段读者。
“我们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文学交流传统。普希金、托尔斯泰、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的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为本项目挑选图书的俄罗斯专家组联席主席德米特里·巴克(Dmitry Bak)说,“现在两国人民不仅对享誉全球的经典文学作品持续怀有浓厚兴趣,也对当代作家和作品感兴趣,因为这些作品能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两国人民的生活。就是因为这个项目书单中不仅有经典作品,还有以前从未翻译和出版过的现代当代文学作品。”
今年6月俄中双方在圣彼得堡签署扩大互译出版项目备忘录,各方出版作品从50部增加到100部。其中既有文学作品,也有文艺理论、历史以及哲学类图书。
据悉,上述图书不仅将进入书店,还将为大图书馆收藏。俄罗斯非盈利机构“翻译学院”执行经理叶甫根尼·列兹尼琴科(Evgeny Reznichenko)说:“这是翻译学院首次从事规模那么大的综合性我国图书翻译成外文并出版的项目。虽然筹备阶段花费了很大精力,但这一尝试无疑是成功的。我相信,其他国家的出版机构也会积极借鉴这一模式。例如美国已开始类似工作。”
项目倡议人之一、俄罗斯出版与大众传媒署副署长弗拉基米尔·格里戈利耶夫(Vladimir Grigoriev)指出,应扩大拟翻译的图书种类,建立新颖开放的电子平台,使年轻读者能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接触到新的文学作品。
| www.tsrus.cn/43383 |
本文为《透视俄罗斯》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