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成名的伟大诗人
莱蒙托夫热爱高加索,也喜欢上了格鲁吉亚的生活,而且并未遭遇战争,"只听到两三声枪响"而已,但却是带着大量的灵感和题材从那里回来的,而且几乎他所有最著名的作品都是在随后的两年内创作的。但诗人很快又受到当局注意:这次是因为卷入一场决斗,而决斗在俄罗斯是非法的。于是,他又被流放到高加索,但这次去的不是格鲁吉亚,而是要真正参加战斗的车臣。他在战斗中毫不顾惜自己,甚至表现出某种极度的勇猛,平时生活中也常常受到不幸遭到莱蒙托夫式讥讽的周围人的批判。
莱蒙托夫从幼年开始就总是为澎湃激情所包围,一直持续到诗人死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两岁时母亲去世。她的婚姻非常不幸,一般认为正是不幸的家庭生活成为她早逝的原因。莱蒙托夫的父亲来自一个俄罗斯化的苏格兰家族,根据家族流传下来的说法,其族谱可追溯到中世纪诗人托马斯·莱蒙特(Thomas Learmonth)。他曾是一名军人,没有什么地位,但在追逐女人方面却相当成功。妻子去世后他将儿子留在富有的岳母家里寄养。他很清楚,与岳母相反,他无法给儿子提供体面的教育。外祖母对这个唯一的外孙疼爱有加,但这份爱也未能挽救家庭悲剧。
"拥有一颗敏感的心"
莱蒙托夫拥有一颗敏感的心,十岁时就经历过初恋,十三岁就已写出优秀诗篇。他自认为比较早熟,他的作品也证明了这一点,但在短暂的一生中却完全像个孩子。在骑兵士官学校学习期间他曾是快乐集体的灵魂人物,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并且很顽皮,时常搞些恶作剧。这一乐趣毕业后继续延续了下来,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及大量可用于未来作品的材料,这也正是那个时候莱蒙诺夫积极从事的事情。例如,他报复了一下少年春心萌动之时曾拒绝自己的女孩。他假装又一次爱上了这个女孩,并俘获了她的芳心......后来又给女孩的父母写了一封诋毁自己的匿名信,以断绝这段关系。他对自己开的这个玩笑十分满意,常常在给朋友们的信中当作笑话来讲。最令人惊讶的是,他并未止步于此,继续他的恶作剧,竟然成了那个女孩婚礼上的伴郎——当然是站在新郎这边。
但无论这些玩笑和行为如何令人怀疑,他的才华却是毋庸置疑的。莱蒙托夫天资极为聪慧,而且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方面。他对音乐的感觉相当敏锐,他的绘画作品也堪称也精美绝伦。他去骑兵团是奉行当时的传统。此外,骑兵团总是拥有特别神秘的吸引力,但莱蒙托夫却常常对自己的外貌缺乏信心。或许这也是导致最终悲剧的原因之一。莱蒙托夫第二次被流放高加索期间于1841年夏在皮亚季戈尔斯克度假。与自己的老朋友、退役军官尼古拉・马尔德诺夫(Nikolay Martynov)的那场不幸决斗就发生于此地,当代许多人认为那次决斗实际上就是谋杀。关于决斗的真正原因人们争论了几乎一个半世纪。可信度比较高的说法是莱蒙托夫总是嘲笑马尔德诺夫,马尔德也许不是特别聪明,但很有魅力。无论二者共同追求的一位女士是罪魁祸首(有这一版本的说法),还是一切都是要杀害这位自由思想诗人的沙皇心腹的一手安排(苏联时期这一说法最流行),决斗还是发生了。莱蒙托夫当时未满27岁,俄罗斯则失去了一位最有前途的诗人。
必读的五部莱蒙托夫作品
1、短诗《帆》。作于莱蒙托夫18岁(1832),是诗人最经常被引用和最受欢迎的诗作,以隐喻的手法将诗人不安的灵魂比作一条搁浅的帆船,它寻求的不是避风港,而是暴风雨,“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
注:引用诗句出自上海译文出版社《莱蒙托夫诗选》(1980)余振/译
2、剧本《假面舞会》。创作于1835年。这部诗体剧讲述一名贵族因沉沦于嫉妒和赌博而最终杀死自己妻子的故事。莱蒙托夫曾期待看到这部剧作上演,但却因剧中过于激烈的情感而未能通过审查。
3、长诗《诗人之死》。1837年为悼念亚历山大·普希金去世而作。这首诗在圣彼得堡知识分子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并被广为传抄。由于被当权者贴上了“自由思想”的标签,这首诗最终导致莱蒙托夫被流放高加索。
4、长诗《恶魔》。莱蒙托夫最初开始创作这部被视为欧洲浪漫主义杰作的长诗时仅有14岁,但直到1839年诗人从高加索流放返回后才最终完成。置身于格鲁吉亚美景中,诗人歌颂如同大自然生命力一般的爱情,甚至将这种力量转化为恶魔之躯。
5、长篇小说《当代英雄》。这部莱蒙托夫唯一的小说的主人公毕巧林是一位非正统的俄罗斯贵族青年——英俊而愤世嫉俗的宿命论者,同时还具有某些作者莱蒙托夫本人的个性。毕巧林鲁莽、反叛的拜伦式形象和小说的非线性情节结构是这部杰作的主要特征并影响了几代作家。
| www.tsrus.cn/27697 |
本文为《透视俄罗斯》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