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亚和高加索地区就种植棉花,那里气候条件优越,有传统灌溉系统。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衰落后,苏联时期棉花种植再次恢复,不仅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塞拜疆有棉花种植区,棉花成了整个苏联繁荣的象征。这就是“棉花”主题宣传画从学校到市议会办公室几乎随处可见的原因。
《认真劳作!》。瓦尔舍姆·埃雷米扬,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1930年。
/ 东方博物馆新闻中心提供。
《为了棉花独立》。作者未知,塔吉克斯坦,斯大林纳巴德(杜尚别),上世纪30年代初。
/ 东方博物馆新闻中心提供。
《我们会按时完成棉花收获》。塞米扬·马尔特,乌兹别克斯坦,上世纪30年代。
/ 东方博物馆新闻中心提供。
《每块种植棉花的休耕地都是对白匪、破坏者和机会主义者的打击》。弗拉基米尔·切尔尼绍夫,乌兹别克斯坦,1931年。
/ 东方博物馆新闻中心提供。
《集体农庄》宣传画草图。亚历山大·弗拉迪丘克,土库曼斯坦,1932年。
/ 东方博物馆新闻中心提供。
宣传画草图。尼古拉·科斯滕科,土库曼斯坦,上世纪30年代。
/ 东方博物馆新闻中心提供。
《苏联布就要用苏联的棉花织》宣传画草图。奥尔加·索科洛娃,乌兹别克斯坦,1936年。
/ 东方博物馆新闻中心提供。
《男人都去摘棉花!》宣传画草图。亚历山大·尼古拉耶夫,乌兹别克斯坦,上世纪20年代。
/ 东方博物馆新闻中心提供。
《男人都去收棉花》。亚历山大·尼古拉耶夫,乌兹别克斯坦,上世纪30年代。
/ 东方博物馆新闻中心提供。
《为了提高棉花收成·我们的斯大林主义运动》。米哈伊尔·来奇,乌兹别克斯坦,1936年。
/ 方博物馆新闻中心提供。
《支前棉》。米哈伊尔·沃罗贝奇科夫,乌兹别克斯坦,1942年。
/ 东方博物馆新闻中心提供。
《我们要执行斯大林同志的命令》。康斯坦丁·切普拉科夫,乌兹别克斯坦,1949年。
/ 东方博物馆新闻中心提供。
本文由《Gateway to Russia》编辑部即TV-Novosti自治非营利机构项目准备
|www.tsrus.cn/684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