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明迁徙的十字路口:细数克里米亚的千年历史(之一)

2014年3月28日
【 字号:
自辛梅里安民族在公元前12世纪定居克里米亚半岛起,风光旖旎的克里米亚见证了斯基泰、陶蕾、古希腊、古罗马、匈奴、鞑靼、土耳其、罗斯等文明的兴衰。同时,这些文明也为克里米亚带来多样的文化瑰宝。《透视俄罗斯》梳理克里米亚的千年历史,邀您品味各具风情的文化遗迹。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Fotobank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Fotobank
http://tsrus.cn/449457

扫一扫

在人类兴盛的数千年前,克里米亚还不是个半岛,如今世上最浅的亚速海也只是广袤大地的一部分。七千多年前,地中海的海水向北灌入,形成博斯普鲁斯海峡,并吞没大片土地。这才有了克里米亚现在的样子。

古代文明的交汇地

最早(公元前12世纪)定居克里米亚半岛的是辛梅里安游牧民族,但五个世纪后被斯基泰人赶出了半岛。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认为,斯基泰人来自东方。大多数现代学者把斯基泰语言与库尔德语、波斯语和普什图语一并归入东伊朗亚语支。斯基泰王国屹立到公元3世纪,其活动中心是乌克兰的扎波罗热地区和克里米亚半岛北部。除了斯基泰人之外,半岛上还有定居南部的陶蕾人,因此直到15世纪克里米亚仍被称为陶蕾卡(Taurica )。

沿海居住的陶蕾人与古希腊人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希腊人把造船术、橄榄树种植法、新式建筑技艺、葡萄栽培法带到克里米亚。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希腊人在这里建立起贸易殖民地,其中包括博斯普鲁斯(即现在的刻赤)、费奥多西亚、赫索尼索斯(即后来的塞瓦斯托波尔)。曾经的赫索尼索斯民主共和国位于克里米亚西部;而博斯普鲁斯专制国则在东部,其首都潘提卡彭的围城和皇室古冢现在仍能在米特里达梯山(Mount Mithridates)上看到。

溯源神话的上古景观

如今,这些古迹在塞瓦斯托波尔得到较好的保存。赫索尼索斯古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百处遗址之一。沿着古老的街道漫步,游客能看到中世纪教堂的古钟和白色石柱,还能在古剧场遗址怀古。现在的叶夫帕托里亚在公元前五到二世纪曾是古希腊城市克尔基尼季达的所在地。游客可从卡兰廷角(Karantin Cape)欣赏这座古城的出土地。刻赤半岛的古希腊殖民地盘提卡彭(现为刻赤所在地)遗迹保存至今。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Fotobank

殖民地费奥多西亚(位于费奥多西亚湾海岸)也保存得较为完好,是克里米亚唯一沿用古名的城市。克里米亚南部海岸的伊菲革涅亚悬崖(Iphigenia Cliff,邻近比列格沃耶村)是古风依旧的重要自然景观。这块岩石是古代火山的一部分,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均对其有记载。

古罗马的要塞古道

公元一世纪,罗马人建造沙拉克斯要塞(Charax fortress),以巩固自己在克里米亚的势力;基督教也在同时期传入半岛。罗马军团古道(Legionnaires Path)是古罗马人在克里米亚留下的最有趣的古迹之一。这条军事要道又称为卡兰兹卡亚古道,建于2000多年前,旨在连接古希腊殖民地赫索尼索斯与沙拉克斯要塞。值得一提的是,罗马人也在赫索尼索斯留下些遗迹——水道和浴室。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Fotobank

在巴拉克拉瓦还有出土的古罗马神庙遗迹,祭坛上留有古罗马军团祭祀朱庇特、赫拉克勒斯和伏尔甘的铭文。公元三世纪,中亚的匈奴游牧民族侵入了克里米亚草原,半岛的山地区成为古日耳曼哥特人的天下。

唯一幸存的古城赫索尼索斯是拜占庭的势力范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振兴了博斯普鲁斯市,还在克里米亚建造苏达克、辛伯仑和古尔祖夫要塞。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很喜欢古尔祖夫要塞,曾写道"山上光彩四射,天空湛蓝,正午空气非常美妙"。8世纪初,拜占庭与哈扎尔汗国成为半岛的两大统治者,新迁入的犹太族群卡拉伊姆族和迦来特族更是丰富了克里米亚的民族多样性。

| www.tsrus.cn/33147 |

本文为《透视俄罗斯》专稿

相关阅读:古文明迁徙的十字路口:细数克里米亚的千年历史(之二)

作者:斯涅让娜·舍尔斯久克(Snezhana Sherstyuk)

《透视俄罗斯》网站及其所有方《俄罗斯报》拥有网页发布所有信息和资讯的完全版权。未经过《透视俄罗斯》网站编辑书面同意禁止转载。联系邮箱:info@tsru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