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版本
2025年6月30日
1967年,“金星4号”探测器进入金星大气层,将其成分数据传回地球。这次飞行让人类了解到,金星上空气干燥,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金星4号”还带来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金星表面温度高达致命的276摄氏度。结构设计师奥列格·伊万诺夫斯基(Oleg Ivanovsky)说:“金星迫使航天科学家掌握与航天无关的科学和技术,发明新测试方法、新材料和新结构。我们必须应对进入金星大气层时高达400-450个单位的过载影响,这是连科幻作品都不敢想象的过载。”
准备第九次金星探测任务时,科研人员对前几次探测经验进行批判性反思,设计出双探测器飞行计划:“金星9号”和“金星10号”将几乎同时抵达这颗遥远的行星。“金星10号”是“金星-9号”的备份,目的是提高探测成功率。苏联多个科研机构学者参与项目工作,牵头单位是格奥尔吉·巴巴金领导的拉沃奇金科工联合体。工程师们成功设计出独创性解决方案,保护机载摄像系统抵御极端高温。
调试苏联自动电台“金星-4”的无线电天线。 / Pavel Barashev/俄新社
信号发往地球中继由一台大功率天线保障。在深空解决如此复杂的任务尚属首次。为确保可靠性,降落舱上安装了两台超短波无线电发射器,工作频率不同,通过双通道备份数据。着陆器以此前难以想象的256比特/秒速率向轨道器传送数据。
着陆器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两台摄像机拍摄金星表面环绕全景图像。技术方案虽新颖,但无人能保证成功。两个探测器重量均是其前身的五倍,主要原因是搭载了更多科学仪器和燃料。任务同样前所未有:研究金星大气层并拍摄金星影像。“金星9号”发射质量4936公斤,“金星10号”5033公斤。
两颗探测器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81号发射台成功升空。“金星9号”6月8日发射,“金星10号”6月14日发射。漫长的飞行开始了。历经136个昼夜,星际站飞行距离超过3亿公里。
俄新社
“金星10号”10月25日抵达金星轨道。由于金星条件严酷,探测器与地球通信时长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65分钟。降落前两天,降落舱与轨道器分离。10月22日,征服金星的决定性时刻到来。“金星9号”降落舱先利用降落伞下降,后借助专门研制的制动挡板降落,耗时超过一小时。通过轨道器中继传输,地球立即开始接收来自金星的信息。“金星9号”连续向地球发送科学测量数据和影像达53分钟。遥测光度计系统稳定传输图像,人类历史上首次获得太阳系另一颗行星表面的影像。
飞行控制中心与轨道站共进行九次通信。科学家在地球上控制机载系统状态,测量运动轨迹参数,并开展宇宙空间物理过程科学研究。他们还两次修正轨道站飞行轨迹。
两个轨道探测器成为金星最早的人造卫星。“金星9号”设计在轨工作时间为三个月,但实际延长到1976年4月。两颗卫星持续向地球传回金星大气和宇宙辐射数据,并充当金星表面信号中继站。
金星9号着陆器 / Press service of JSC NPO Lavochkin
传回的影像清晰度令人惊叹,人类对这颗遥远行星的全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原来金星上有与地球相似的明亮光照和岩石地貌。两个着陆器在金星不同位置着陆,发现金星表面地质并不均一。“金星9号”拍摄的影像中可见大量棱角分明的岩石,“金星10号”则拍到多处被认定为凝固熔岩的地貌。科学家们在金星上发现了山脉与平原并存的区域。地平线清晰可见,未观测到尘埃痕迹。
此外,1975年10月在金星上工作的两台探测器还为地球带回了金星气候和夜辉光谱的宝贵信息。人类首次在金星云层中发现雷暴和闪电。但雷雨云滴并未到达金星表面,而是被高温迅速蒸发。由此出现一个假说:金星上曾存在海洋,但由于生态灾难干涸。对太阳风与金星表面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也具有重大意义。
金星探测任务的成功表明,现代科技在当下就能有效地为科学服务,无需等待遥远的未来。新型火箭、新型仪器、精密的太空自动化系统,所有要素共同铸就了令研究者振奋的成果,他们准备迎接更辉煌的成就。对苏联研究人员来说堪称幸运之星的金星,正等待着新的访客。1975年的突破为后来的探测任务注入强大动力。
50年前,全球所有报纸都在报道苏联太空探索计划的辉煌胜利。当然,科学浪漫主义者憧憬着载人飞向金星的时代,期待着人类的脚步踏上这颗行星的灼热岩石。显然,这需要人类在恶劣金星大气层中的防护技术取得长足进步。谢尔盖·科罗廖夫院士说:“相信童话的人,终有一天会走进童话,因为他心怀热忱。”所有伟大的成就皆始于梦想,梦想今天就在激励我们。
需浏览俄文原文稿件,请登陆《消息报》网站
| www.tsrus.cn/684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