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阵父子兵:父子共同参加伟大卫国战争的故事

2025年9月11日
【 字号:
俄罗斯沃罗涅日的两位农民——伊万·季莫费耶维奇·雷科夫与他的父亲季莫费·斯捷潘诺维奇,从头到尾亲历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随后又投身对日作战。儿子两次负伤,所幸伤势不重;父子俩均荣获战斗勋章。1945年8月,他们在蒙古草原相遇,在野战厨房里,儿子用亲手做的面条招待了父亲。
Ivan Timofeevich Lykov
伊万·季莫费耶维奇·雷科夫 来源:伊琳娜·沃伊托维奇家庭档案
http://tsrus.cn/683979

扫一扫

雷科夫一家住在埃尔季利区斯图焦诺夫卡村。1940年,21岁的儿子伊万应征入伍。一年后战争爆发,夫妻季莫费也奔赴前线。父亲在步兵部队服役,参加过列宁格勒保卫战、解放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战斗,成了一名近卫军战士,被授予“战功奖章”和“勇气奖章”。后者尤为珍贵,唯有凭借个人英勇才能获得。

伊万·雷科夫在加里宁方面军作战,隶属炮兵部队,担任侦察兵。和多数前线士兵一样,他战后不喜欢谈论战争,一提就会落泪,还叮嘱家人:干脆不要问。他只提起过,当年曾和战友被派去抓“舌头”(俘虏),他在雪地里趴了两天,饿得厉害,口袋里有几块干面包,就用雪把面包泡软,一点点吮吸那面包的香甜。最终他们等到并抓获了俘虏。

1942年夏天,伊万托人捎信回家:某日将经过沃罗涅日州。妻子玛丽亚和妹妹亚历山德拉背着整袋干面包徒步40公里赶到奥博罗纳枢纽站。她们虽然赶上了火车,但军列并未停站。她们等到下一趟列车,将干面包分发给了士兵们。

战场偶遇

伊万腿部两次负伤。但他的军人证上没有负伤记录,因为他总是未等出院就偷偷返回前线。父子二人经历了对德、对日两场战争,在击溃关东军前夕意外相逢于蒙古草原。伊万的孙女、沃罗涅日居民伊琳娜·沃伊托维奇讲述说:“爷爷很会做饭,常去炊事班帮忙,让战友们吃好一点。他尤其擅长手擀面条:将硬面团揉好,擀成薄饼,卷成筒,切成细条。1945年8月,战友们请他做一次家常饭。祖父走进炊事班开始忙活起来。”

曾祖父当时恰好在附近,饥肠辘辘时有人告诉他:“去厨房吧,那儿有个雷科夫会给你盛面条。”“哪个雷科夫,是伊万吗?”季莫费·斯捷潘诺维奇心头一震,立刻跑向炊事员。

 荣归故里

父子俩都以列兵身份退伍。季莫费住在村子尽头。战后归来时,他走过长长的街道,村民们涌出房门急切张望:他走进谁家,就代表着这家的男人回来了。斯图焦诺夫卡村有40名男子上前线,最终只回来3人:雷科夫父子,还有他们曾被俘虏的邻居。伊万带着“战功奖章”返乡,1946年又获得“战胜德国奖章”,1947年再获“战胜日本奖章”。1985年胜利四十周年之际,伊万·季莫费耶维奇被授予二级卫国战争勋章。

季莫费·斯捷潘诺维奇战后担任集体农庄主席,儿子成了一名农机手。当时是饥荒年代,伊万会把在田间给拖拉机手准备的稀粥带一些回家给孩子们。后来他还领导过奶品农场。伊琳娜·沃伊托维奇回忆说:“爷爷身材普通,但力气很大。需要宰牛,他用斧背一下子就能放倒。我记得他那双大手,我得用两只手掌才能握住一只。他勤劳非凡,心地善良。奶奶脾气急,可爷爷总是惯着我,叫我 ‘小七’。他们有六个孩子,我每年夏天从城里去村里。他给我做了个秋千。他们屋子旁边有颗大柳树,他把绳子系在横枝上,安了块木板当坐位。”

伊万·雷科夫只抽自卷烟卷,用被尼古丁熏黄的手指自己卷。他还喜欢养蜂,有五个蜂箱,能坐在那儿看蜜蜂忙碌好几个小时,那些蜜蜂就像他一样勤劳。他的蜜蜂很凶,会狠狠蛰陌生人,却从不蛰主人。伊琳娜·沃伊托维奇笑着说:“他采蜜时不用戴手套,还教我割草,这手艺到现在还有用。我学他的样子养蜜蜂,用镰刀割蜂箱周围的草。蜜蜂不喜欢割草机的噪音。”

父亲季莫费·斯捷潘诺维奇1982年去世。儿子伊万·季莫费耶维奇1986年11月19日去世。伊琳娜·沃伊托维奇说:“这个日期我记得很清楚,因为那是我大儿子的预产期。结果弗拉季克晚了一周才出生。"


本文由《Gateway to Russia》编辑部即TV-Novosti自治非营利机构项目准备


|www.tsrus.cn/683979|

安东·瓦拉金(Anton Valagin)

《透视俄罗斯》网站及其所有方《俄罗斯报》拥有网页发布所有信息和资讯的完全版权。未经过《透视俄罗斯》网站编辑书面同意禁止转载。联系邮箱:info@tsru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