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它仍有一些非官方并相对幽默的名字,反映出其特殊地位和丰富的历史!
1. 大村庄——“莫斯科是一座大村庄”
莫斯科是一座大村庄。这听起来很可笑,不是吗?不过,这是一个非常常用的短语,是“小世界”的同义词。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即使在这座拥有近1200万人口的城市,你也可能很容易就会在地铁上遇到自己的前任,莫斯科就是这样建成的。
国家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2. 第三罗马
Varvara Grankova
“两座罗马倒下去,屹立不倒第三座,不会再有第四座,”中世纪僧侣菲洛修斯(Philotheus)曾这样说道。这里,他指的便是莫斯科(按照他的逻辑,第二罗马是君士坦丁堡,即罗马的直接继承者)。这一说法在那些试图将莫斯科公国打造为帝国的人中很受欢迎。莫斯科被视为罗马下一继承者和重要的东正教中心,甚至连沙皇一词也起源于拉丁语“凯撒”。出现于16世纪的这一想法在19世纪泛斯拉夫哲学家中流行起来,但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便失去了意义。尽管如此,布尔什维克还是将首都从皇家所在的圣彼得堡迁至莫斯科。
3. 七山之城
Legion Media
莫斯科中心位于多座山丘上。实际上,甚至不止七座,但由于罗马曾经被称为“七座山上的城市”,而莫斯科想成为第三罗马,因此便突出其中七座“主要”山丘,它们是博罗维茨基山(Borovitsky)、斯列滕斯基山(Sretensky)、特维尔斯基山(Tverskoy)、三山(Three Mountain)、塔甘斯基山(Tagansky)、列福尔托夫斯基山(Lefortovsky)和沃罗比约夫山(Vorobievy)。这就是为什么城市周围的景观如此不同的原因,这也使得骑自行车上下班或只是简单的步行成为一项真正的苦差事。不过,你得到的回报却是那些无数山丘上的美景。
4. 首先成为国都的莫斯科
莫斯科博物馆
这一昵称的字面意思是“首先成为国都的城市”,或第一座首都。这一叫法最早出现在18世纪,当时莫斯科的首都地位已被圣彼得堡取代。不过,为了避免冒犯莫斯科,其仍然被尊为俄罗斯有史以来第一座首都、统一的俄罗斯城市和首批沙皇加冕的城市。
5. 金顶之城
国立特列季亚科夫斯卡亚画廊
金色圆顶之城是莫斯科另一个可追溯到中世纪的昵称。其出现于15-16世纪,当时城市周围到处都是小型木制建筑。唯一的高楼实际上就是教堂,而克里姆林宫的伊凡大帝钟楼是最高的建筑,并且禁止建造高于它的建筑。在那个年代,几乎在城中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众多东正教教堂的金色圆顶。
6. 白石之城
雅罗斯拉夫尔艺术博物馆
今天,莫斯科是与红色联系在一起的。毕竟,它曾是苏联“红色”帝国的首都,拥有“红场”、红砖砌筑的克里姆林宫等类似建筑。然而,由德米特里·顿斯科伊(Dmitry Donskoy)在莫斯科建造的第一座石制克里姆林宫却是白色的,以石灰石为主要材料。砖墙仅在16世纪时才取代了白墙。然而,许多石制,特别是教堂,继续以白色为主要色彩。莫斯科还有另一面巨大的防御墙,包围着一处被称为别雷城(Bely Gorod,白城)的区域。18 世纪,叶卡捷琳娜大帝下令拆除城墙,林荫大道取而代之。
7. 五海之港
mos.ru / Wikimedia Commons
如果我们查看地图,便可以看到莫斯科并没有出海口。那么,“五海之港”是什么意思是呢?事实上,这一相对较新的昵称出自斯大林之口,他曾在连接莫斯科和伏尔加河的莫斯科运河盛大开通时使用这一说法。苏联这一大型建设项目完成后,可以在不离开船的情况下到达五大海洋,包括黑海、白海、波罗的海、里海以及亚速海。
8. 非橡胶之城
Press Photo
“莫斯科不是用橡胶制成的”,这句话可以在生活于上世纪90年代的人们口中听到。这意味着这座城市不能无限扩展,也无法容纳所有想要搬到这里的人。甚至包括非本地莫斯科人也会经常这么说,他们在更早的时候迁来,并且不希望有更多的人金色圆顶下与自己争夺一席之地。
9. 博纳耶霍夫斯克
Vladimir Gerdo / 塔斯社
这是与“非橡胶”城市类似的昵称。这再次反映出一些势利的莫斯科人的想法,他们对如此多的人搬到莫斯科寻求更好生活感到不满。 有人会说,“哈!又有人来了!”
10. 默认城市
Press Photo
莫斯科人通常表现得好像世界上除了莫斯科之外没有其他城市和时区。他们甚至开玩笑说,“莫斯科环路之外没有生命存在”。因此,当你在网上聊天时,有人提出问题而未提及城市,或提及一些街道名称而未说明城市时,你就可以确定自己正在与莫斯科人交谈。外省人常常会取笑那些认为自己住在“默认”城市里的莫斯科人,这便是这一叫法的由来。老实说,大多数非首都居民都人喜欢贬低这座城市,可怜的莫斯科经常被认为甚至不是“真正的俄罗斯”。所以,有这一尖刻绰号也是可以被理解的。
本文由《Russia Beyond》编辑部即TV-Novosti自治非营利机构项目准备
| www.tsrus.cn/673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