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俄中两国因对抗西方的共同任务团结在一起,现阶段也可以成为科技领域合作的基础。专家认为,中国对俄罗斯基础科学更感兴趣,俄罗斯则有意吸取中国科研成果商业化经验。
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经济研究和知识经济学研究所专家对中国政府今年3月在两会期间公布的发展研发领域的举措进行了系统化分析。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经济研究和知识经济学研究所专家认为,在科学突破、先进技术和高水平人才国际竞争背景下,中国确定了实现技术主权的目标。因此,计划在科技领域进行改革,尤其是对相关部委进行重组,加强部门职能。此外,中国将重点发展乐于引进科学成果并传播创新文化的非大型私营企业。国家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此类企业给与税收优惠(如延期纳税期限与生产性质和难度相关联)。还将特别注重研发领域吸引人才,为此计划增加各级教育的政府支出。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经济研究和知识经济学研究所科学技术、创新与信息政策中心主任格尔什曼 (Mikhail Gershman)认为,俄中两国科技政策计划一定程度上相符或将有利于加强两国关系。
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Mikhail Mishustin)不久前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时提出两国在高科技领域(航空制造、机械制造、机床制造、空间研究、端到端技术)合作,表示对扩大创新合作能加强中俄两国技术主权充满信心。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瓦尔法洛夫斯卡娅(Rozalia Varfalovskaya)说:“中国始终对开放经济和合作持开放态度,这是他们获取经验的机会。”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经济研究和知识经济学研究所指出,尽管中国在朝技术自给自足方向发展,但仍需融入全球科技空间并在该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俄罗斯汉学家科罗斯季科夫 (Mikhail Korostikov) 认为,俄中两国目前有着对抗西方的共同任务,在这个特定历史时刻将更少地视彼此为威胁,而是更多地视对方为合作伙伴。尽管中国能在科技发展的一些关键指标上取得全球领先(如在国际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数量),但许多基础研究领域仍落后于其他国家。
格尔什曼因此认为,中国打算通过深化与俄罗斯的科学合作提高这方面的能力。首先是核物理学和“大科学”级项目(成本高昂的国际大型科研综合项目)的实施。此外,他认为其他前景广阔的领域还有数字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中美两国的领先之争尤为激烈)、新材料、能源、交通、生物技术和医药等领域。格尔什曼认为,中国对俄罗斯的基础科学更感兴趣,俄罗斯则有意吸取中国科研成果商业化的经验。科罗斯季科夫认为,技术主权对俄罗斯和中国的意义不同。中国显然为自己设定了生产所有关键产品、掌握全部关键技术并凭此跻身全球首位的目标。对俄罗斯来说,任务则是掌握最起码的技术,使其能与西方竞争,而不是在发展上“停滞不前”。不过,他认为中国的确对俄罗斯的许多技术感兴趣,例如民用航空制造。
Finam金融集团的杰里岑(Leonid Delitsyn)说:“双方最感兴趣的领域显然是国防、太空、医学和制药、自然科学和地球科学。科学合作的性质将取决于合作伙伴的竞争优势和特点。”他说,共产主义政府经常奉行现代化发展政策,因为他们处于不友好的国际政治环境中,因此技术主权对其至关重要。杰里岑说:“我们自己的统计数字提醒我们,苏联曾有120万名科学家,如今只剩下三分之一。随着全球分工,多数国家对本国自己研发没有客观需求,而是在这方面依靠领先的国家,尤其是美国。毫无疑问,结果不仅是人才迁移到美国,最有前景的技术也都流到美国,基于这些技术开发产品和服务,然后又卖到全世界(如微软/Microsoft/的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谷歌/Google/的安卓/Android/系统,苹果/Apple/的iOS系统,谷歌、亚马逊和微软的人工智能及所有其他大型科技产品。此外,制药等领域也是同样情况)”。
杰里岑认为俄中双方进入发展阶段的准备程度不同。他说:“中国拥有30年的高校系统性发展、顶尖人才引进(包括在欧洲和美国),对生产的巨大需求,着眼于进入世界科学和经济的领先地位。我国在科学领域进行了旨在科学可以为国家发挥作用及可控和透明的改革,但对科研活动成果没有需求。”杰里岑说,合作已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包括俄罗斯最顶尖的教育机构在中国开设分支及中国企业以较低成本聘请俄罗斯科学家进行应用开发。也许双方合作暂时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即以不高的成本聘请俄罗斯人才解决中国硬件和人工智能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也符合科学家通过解决难题获得丰厚报酬的需求。他认为,从社会角度看,当前情况下俄罗斯人才外流到盟友中国要强于流到敌对国家。杰里岑说:“俄方现在迫切需要的与其说是基础发明,不如说是应用发展,以确保主权和国家安全,即解决卫生和国防领域问题以及设备短缺问题。”他认为,迫切需要可以扩大针对全球市场原材料和粮食供应的应用技术解决方案(管道设计、造船、能源等)。
本文为《透视俄罗斯》专稿
| www.tsrus.cn/677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