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联合研发
第一大出口战略是技术转让并可进行某些军事装备的联合研发。这一方式最具劳动密集型特点,但政治意义最大。俄罗斯正在与其实施或力求实施这一合作战略的国家有印度、中国、巴西和韩国,同上述每个国家的合同都各具特点。目前这一战略仅对印度全面实施。对该国来说,俄罗斯是其在落后于领先国家数十年的工业领域获得先进技术的来源。
中国在1950-1980年间曾大力进行苏式武器的授权生产,如今已恢复购买俄罗斯技术,以完善其国防工业。不过,通过对所获样机进行模仿,中国迅速从授权生产过渡到了自主生产。同时,在某些情况下,这种仿制还得到了俄罗斯及乌克兰设计单位的技术支持,比如歼-11、歼-15战斗机、运-20运输飞机、红旗-9防空导弹系统及其它多种武器就是这样诞生的。因此可以预测,随着俄产武器系统的更新换代,中国会恢复对俄罗斯新式武器的兴趣。这方面的第一个信号是中国对苏-35S歼击机所表现出来的浓厚兴趣。这种飞机是目前T-10(苏-27)平台的最先进机型。
韩国则致力于与俄罗斯进行新装备的联合研发,例如KM-SAM防空导弹系统和罗老号(KSLV)运载火箭就是俄韩联合研发产品。在对巴西合作方面,俄罗斯力求吸引其参与作战飞机和防空系统领域的联合研发。如合作成功,则意味着某个在自有武器的设计和生产中使用俄罗斯技术的发达国家圈子的形成。
2、大批量供应
第二项军事技术合作战略涉及资金实力雄厚、有能力购买昂贵军事装备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阿尔及利亚、伊拉克、委内瑞拉、阿塞拜疆等国。与这些国家合作的特点是合同额大。这些国家长期采购俄现代化军事装备或其简化版本,订单总量不亚于印度或中国的超级合同。在此方面的军事技术合作前景有时会因政治风险而蒙上阴影。例如,"阿拉伯之春"让许多专家认为俄与中东国家的合作即将终止,而乌戈·查韦斯的去世则让俄与委内瑞拉的合作受到质疑。然而,事实证明这些担忧都被夸大了。
2012年秋,俄罗斯与伊拉克签署了总额达42亿美元的直升机、防空系统及其它武器的新的出口合同,这是对中东方向出口前景黯淡观点的最有力反驳。该合同已于去年秋天开始执行。同时期俄对利比亚的军事技术合作也开始恢复,向该国交付了早在卡扎菲时期即已订购的"菊花"反坦克自走装置(有资料显示为BMP-3步兵战车)。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俄罗斯与埃及的军事技术合作也开始恢复,该国有可能成为未来5年内俄罗斯武器的最大买家之一。据埃及方面透露的信息,双方首份合同的金额将不低于20亿美元。埃及计划采购防空系统、米格-29歼击机和武装直升机。
3、大面积"撒网"
俄罗斯对外军事技术合作的第三项战略涉及第三世界国家,主要是非洲、拉美和东南亚的中等发达国家。一般来说,与这些国家的合同往往是一次性的,并且价值相对不高,只有几百万到几亿美元。不过也会碰到大合同,例如去年10月俄罗斯与安哥拉签署了价值10亿美元的军备出口合同。供货清单中包括苏制武器的零配件、轻武器、弹药、坦克、火炮和米-17多用途直升机。此外,双方还商定在安哥拉境内合作建设一个弹药厂。根据该合同,俄罗斯还将向安哥拉交付18架从印度空军退役、经过维修和重新武装的苏-30K歼击机。
俄罗斯的第三世界军事合作伙伴国中还包括俄在集安组织内的最不发达合作伙伴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俄为其供应武器零配件、轻武器、弹药、装甲车辆(多为维修后的俄罗斯军队二手车辆)以及二手飞机。直升机和汽车则属例外情况,以新品采购为主。"第三战略"所涉国家数量最多。专家们估计,其在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的70多个合作伙伴国中所占比例达2/3。但面向这一群体的销售收入不多,估计每年不超过出口总额的10-15%。
| www.tsrus.cn/33415 |
需浏览俄文原文稿件,请登陆《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