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至2012年期间,中国未能再次创造世界经济奇迹。依靠一揽子反危机经济刺激计划,中国政府成功推动本国经济持续增长,但这一效果仅在短期内显现。中国未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2年该国GDP增幅很可能会低于8%。也就是说,低于许多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必须达到的增速水平。
通过推行改革,中国融入了活跃的国际贸易体系并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奇迹。正如同1842年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以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和发展深受中国市场开放的影响。然而,过去30年中发生的事情则恰好相反。欧洲和北美市场创造了中国的工业奇迹,但其基础却非常脆弱。
与第一次开放相似,中国市场的第二次对外开放导致其与外部世界经济关系极具膨胀。中国国内消费的增长以及中产阶级的形成与出口导向型工业的发展关系密不可分。国内市场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一过程的产物。同时,中国进口规模和意义也发生了改变。1993年时,中国还在对外出口石油,而到2009年时,中国石油进口规模已堪比美国。
无论中国商品生产结构如何复杂,但其仍旧缺少发展基础。中国没有足够的自有资源基础,接受了西方国家走经济发展外围道路的建议。甚至从2007年开始,中国被迫开始进口煤炭,尽管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其开采量在全球总量中的比例从1998年的27.4%上升至2007年的38.8%。究其原因,应归咎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世界钢铁协会的资料显示,2006年中国钢产量为4.188亿吨,而2011年时则达到6.955亿吨。因此,中国缺乏铁矿石也就不足为奇了。未来几年内,原始铁矿石的开采或将导致价格暴涨,或将导致产量减少。中国生产的冶炼金属中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出口,2011年共出口钢材4890万吨,同比增长15%,但同时该国却不得不同时大量进口高规格钢材。
与冶金业相仿,许多其他经济领域发展也有着明显的“殖民主义”色彩。成为外部市场的附庸使得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向沿海地区集中。因此,分析中国贸易平衡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
2012年初,中国进口规模增长,2月即遭遇了贸易逆差急剧增加的问题。贸易逆差额已达到314.8亿美元,几乎是官方预测的5倍。问题根源在于全球需求疲软。高油价导致进口价格水涨船高,进口总额增加1459亿美元,同比增长39.6%。经济危机对运输和能源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因此,缺乏创新技术,中国工业产品无法避免成本增加和竞争力下降的局面。
中国推出了投资扩大生产的反危机举措,有力得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和原材料市场的发展,但却未能(也不可能)成为新的增长动力。克服市场危机的关键是更新生产基础从而降低产品生产成本。要克服更大规模的危机,则必须创造新的产业和产品类型。危机开始后,中国赫然发现自己完全无法解决上述任何一个问题。目前,流入中国的投资在有规律得减少。2012年春天,中国商务部承认外国投资额已连续4个月下降。2012年2月,外部投资额为77亿美元,同比减少1%。尽管之后情况稍有改观,但仅仅是暂时性的。2012年8月,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同比下降了1.43%。
同时,中国国家财政也陷入非常紧张的状态。2012年第二季度时,中国外债规模为7851.7亿美元,增长了34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为一年期或更短期贷款(第二季度时,该部分总额为5882.2亿美元,占债务总额的75%)。这似乎并不令人担心,因为中国的外汇储备足以偿还这些债务。然而,由于形式上外汇储备多为国外债券,撤出资金只会引起市场恐慌和外部需求下降,对中国经济有百害而无一利。此外,中国国内债务规模同样庞大。根据中国工商银行提供的资料显示,2012年3月初,国债规模为2.78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而2010年时,国债总额仅为1.03亿美元。
当然,中国政府也不太可能因此迅速破产,但危险来自另一方面,即耗尽公共资源后,中国政府无法遏制房地产市场的崩盘,国家负债增长中的4%正式来自对房地产业的刺激和按揭贷款的下降。中国房地产市场崩溃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根据龙洲经讯(GK Dragonimis)的研究,事实上,2012年中国建筑市场构成了全球40%的钢铁需求和10%的铜材料的需求。中国需求的减少已经导致了国际市场钢铁、铁矿石和煤炭价格的迅速下跌。
中国对大型基建项目的投资帮助国际资源领域顺利挺过世界经济危机的艰难阶段,但来自发达国家的需求至今仍未增长。因此,吹大中国工业泡沫可能会引发新一轮全球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