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中评论”记者:带您走进一个不一样的圣彼得堡

2012年10月25日
【 字号:
如果按名胜古迹的人均占有率给城市排名,圣彼得堡极有可能进入前三甲。“俄中评论”的记者放弃常规的旅游路线,探寻该城一些不太知名的景点。

扫一扫

 

北方佛教寺院 (Northern Buddhist temple


 北方佛教寺院。图片来源:PressPhoto

 

走在普利莫斯基大街的街心花园里,很自然地会听到转经轮的声音。世界最北端的佛教寺院就建在这里。在达赖喇嘛(Dalai Lama)的倡议推动下,该院于1915年建成。其建筑风格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当时,达赖喇嘛积极发展与俄罗斯帝国的关系,期望在可能遭到英国扩张侵略的时候得到“白色沙皇”政府的支持。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下令拆除俄罗斯境内所有的佛教寺庙,只有北方佛教寺院被完好的保留下来。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该寺院曾被用作体育基地,军事广播站和动物实验室。寺院的萨彦喇嘛(Sayan Lama)告诉记者:“经济改革后,寺庙被修复并归还给佛教界,在和尚们清理外花园时,曾发现过鲸鱼和海豚的骨骼。”几年前,从布里亚特佛学院毕业后,萨彦喇嘛就来到这里当起了学僧。现在院里共有7位喇嘛。萨彦喇嘛还说:“来庙里参拜的教徒很多。他们有的请求举行治愈仪式,有的要求占星算命,有的人甚至要求我们为房屋驱邪作法。西藏的喇嘛有时也来这里演讲。”尽管西藏的精神领袖只在1987年参观过一次该院,却被很多人认为是北方寺院的官方赞助人。

 

社会主义的眼泪 (The tears of socialism


 鲁宾斯坦大街7号。图片来源:PressPhoto

 

位于鲁宾斯坦大街7号的公寓楼通常被认为是圣彼得堡最不合理的建筑。该楼建成于20世纪30年代,作为构成主义建筑风格的代表,当时被广泛认为是进步的苏联建筑杰作。当时,住在公寓里的是工程师和作家团体,该楼也因此被称为公社生活的代表。其建筑设计的主旨就是让居民过集体生活,而不是孤立地各自生活。楼内有52套不带厨房或其他设施的公寓,整个楼里只有一间浴室,一个食堂和一个托儿所。1946年以来就居住在此的莱昂尼德·耐什坦(Leonid Naishtein)告诉我们:“楼顶还有一个阳光大厅,可以晒日光浴,踢足球和打网球。”

 

“我们想要的是真正的苏联生活方式,可是食堂毁了这一切:那的食物实在是不够卫生。”说实话,居民不喜欢这里还有别的原因。作为该公寓楼的第一批居民,苏联著名诗人奥尔加·博尔格里茨(Olga Berggolts)曾这样写道:“这里的隔音效果实在不尽人意。如果有人在三楼念诗,住在五楼的我都能听见。甚至哪里不合辙押韵都听得清清楚楚。环境迫使下的的密切接触,小如狗窝的狭窄房间,实在令人非常恼火和沮丧。”公社最终还是解体了,这幢建筑被戏称为“社会主义的眼泪”。前公社成员这样评价道:“意图创造共产公社的鲁宾斯坦大街7号以失败告终。”

 

城市的守护神之墓(City Patroness chambers


 彼得堡圣克谢尼娅教堂。图片来源:PhotoXPress

 

圣彼得堡市中心的一个小教堂外,有近百人正在排队等候。在教堂开放的日子里,女人们很喜欢来到这里。即使可能要排10个小时的队,才能进去欣赏到城市守护圣者克塞尼亚(Saint Xenia the Blessed)的文物,她们也在所不惜。18世纪初,克塞尼亚曾居住在圣彼得堡。26岁的时候,她深爱的丈夫去世了。之后她将自己所有的财产都分给了穷人,穿上已故丈夫的衣服,成了一个朝圣者。只有当人们叫她丈夫的名字安德烈·彼得罗夫(Andrei Petrov)时她才会答应,而且坚称安德烈还活着,而死去的是克塞尼亚。她在圣彼得堡到处帮助人们,几乎从不接受酬劳,即使接受了也把它分给穷人。城里的人们渐渐注意到了她。每当克塞尼亚抱起生病的孩子,为他祝福之后,孩子的病情就会好起来。只要她从商人的店铺里拿走些什么,店铺的生意就会兴旺起来。不管她走进了谁的家中,那家就会得到宁静与和谐。克塞尼亚在71岁时去世,被葬在了斯摩棱斯克公墓中。

 

克塞尼亚的墓地曾被翻修过几次,因为前来拜祭的游客经常会抓把土带走,他们认为这样做会驱病除灾,带来幸福。后来,墓地上被铺了一块石板,但即使这样,朝拜者还是一点点将石板拽开。到了19世纪,人们在墓地上建了一座教堂,仍有成千上万的人前来拜祭。住在附近的阿廖娜·雅布洛科娃(Alyona Yablokova)告诉记者:“每次有人来我家做客时,通常都会要求去克塞尼亚墓地看看。有一次我耳朵疼,妈妈就去教堂求了一些油。据说克塞尼亚曾治好了一个耳部严重感染的男孩。我觉得从那里带回来什么并不重要,无论是一把土,一些油还是蜡烛。我第一次随班级出游时来到这里,差不多九岁大。还记得当时墙壁上有很多的字条,而且到处都贴满了写着人们祈求帮助的字条,不过据说字条贴在教堂里面效果更好。我们家也有个克塞尼亚的小圣像。在圣彼得堡,克塞尼亚无处不在。”

作者:玛利亚·杰格嘉列娃(Maria Degtyaryova)

《透视俄罗斯》网站及其所有方《俄罗斯报》拥有网页发布所有信息和资讯的完全版权。未经过《透视俄罗斯》网站编辑书面同意禁止转载。联系邮箱:info@tsru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