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版本
2024年11月04日
1962年10月16至28日,美国和苏联之间爆发了冷战期间最危险的对峙事件。美国侦察机拍摄到苏联在距离佛罗里达州仅130公里的古巴境内部署核导弹的照片,在多次外交斡旋无果后,美国海军对古巴实施了名为 “隔离”的海上封锁,防止苏联船只输送更多的武器。开往古巴的任何船只,都要接受美国军方的搜查。
苏联方面认为这是非法封锁和侵略行为,并命令舰船无视美军封锁,继续挺进哈瓦那。苏联派了4万名精兵驻扎在古巴,同时部署了核武器,随时准备抵御美国的入侵。另外还在古巴境内安置了中程弹道核导弹,射程可直达美国本土。
尽管美方实施了强制隔离,苏联专家仍继续建造导弹基地,苏联潜艇也继续往来于古巴。在双方对峙期间,苏军潜艇曾被美军飞机和战舰逼出水面,美军一架侦察机被苏军一枚地对空导弹击落。
在核导弹基地即将建成之际,双方达成和解:苏联承诺从古巴撤出其所有军队和武器;美国解除对古巴的封锁,并保证不进攻古巴,同时拆除其部署在意大利和土耳其的导弹。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应该把美苏之间颇有戏剧性的13天对抗,和当时的整个国际社会局势联系起来,而不是把它视为一个孤立的事件。人们至今仍在讨论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时任苏联领导人为何要发起这场被后人称为“古巴导弹危机”的纠纷。尽管苏联宣称其部署军队的目的旨在“保卫古巴主权”,但这绝不是苏联冒险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的主要原因。
根据报道,时任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在访问保加利亚期间,得知了美国在土耳其和意大利建有弹道导弹基地,之后萌生了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想法。
苏联的核武器在数量和先进性上都要比美国差很多,在苏联看来,美国部署在土耳其的核导弹是一种威胁,要么解决它,要么抵消它。
而在1959年刚刚成立,并在1961年击退美国进攻,由菲德尔·卡斯特罗(Fidel Castro)领导的古巴政府,成了苏联当时最理想的同盟国:地理上,古巴离美国很近;政治上,古巴需要盟友。通过在古巴部署导弹,莫斯科抵消了土耳其的核导弹威胁,赢得了逼迫美国撤出核导弹的谈判筹码。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欧洲-大西洋安全理事会主席罗伯特·莱格沃尔德(Robert Legvold)认为,苏联的另一个目的是稳定已开始动荡的欧洲局势,而部署在古巴的导弹将威慑到美国,使其不敢贸然在西欧采取行动。
即使过去了50年,关于谁是此次危机最大的赢家,仍是人们热议的话题。按照俄罗斯国际关系委员会项目主任伊万·吉莫费耶夫(Ivan Timofeev)的说法,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和部队,冲突各方都达到了各自的目的:美国成功解除边境的核威胁,同时向盟国展示了其维护利益处理危机的外交能力;而对苏联来说,美国拆除部署在意大利和土耳其导弹的举动,彰显了其强大的国际影响;最后,古巴也得到了美国不再侵犯其主权的保证。
然而,古巴危机中还有一点经常被忽视,就是“核威慑理论”的影响。吉莫费耶夫表示:“古巴危机显示了美苏之间的势均力敌,强化了两极对抗的国际关系。‘相互威慑’恐怕会是双方未来的战略重点。”莱格沃尔德则指出:“古巴危机,尤其对于苏联领导人来说,改变了他们惯用核武器来达到政治目的的做法。在1962年前的几次国际危机中,(如: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1958年和1961年的柏林危机),赫鲁晓夫总喜欢亮出核武器这张牌,来影响美国和北约。古巴导弹危机之后,他再也没这样做过。”
50年后的今天,古巴危机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两个超级大国的最后一次核较量,而之前美苏两国曾认真考虑过发动核战争。莱格沃尔德表示,当时极可能爆发的核战争和可能造成的“核末日”,对美国和苏联的决策者产生了深远的心理影响,使他们更慎重的考虑限制核武器竞赛,并促成了1969年的“战略武器限制谈判”。
在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之间的冷战又持续了近30年,两国发生了多次“代理人战争”,但再没动用过核武器,而只用它相互震慑,以避免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