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苞待放:中国作家眼中的俄罗斯新生代文学

2012年8月28日
【 字号:
有人向我推荐2010年度和2011年度俄罗斯获处女作奖的小说集《化圆为方》和《开罗国际》,使我有机会接触俄罗斯新生代的文学创作,读后感触颇多。
图片来源: 光明网
图片来源: 光明网
http://tsrus.cn/450419

扫一扫

第一本集中收入十二位作者的十五篇中短篇小说;第二本集中收入三位作者的七篇中短篇小说。前言中介绍说,入选者年龄限于二十五岁以下。有的作者仅仅出生在苏联时代,而在解体后长大;有的人则与苏维埃制度完全不搭界。

阅读这些获奖作品,我觉得作者虽然年少,但都很有修养,受过正规教育,知识丰富,生活兴趣浓厚,他们是有追求有向往的新生代。

化圆为方:俄罗斯当代获奖小说集

在写作上,俄罗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显然对他们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二十世纪苏联制度下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对他们颇多教训,同时也感受到今天西方意识形态对他们的影响。

俄罗斯新生代作者们虽然刚刚迈上独立创业的道路,但各类矛盾已纷至沓来:初恋、失恋、友情、交往、人际关系、国外生活,大部分作品似乎都以个人的经历为主线,但有的人也在关心历史的过去。

在当代俄罗斯,各种出版物如雨后春笋。在这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的读物大海中,《俄罗斯处女作奖小说集》无疑是一股清新的气流。

得奖的作者之一,奥尔加•里姆莎(Olga Rimsha)年仅二十二岁,是位大学生。而她那部中篇小说《静水深流》却洋洋洒洒几万字,围绕感情纠葛讲述一对青年男女的交往——相识、相爱,直到分手。写的情真意切,妙趣横溢,引人入胜。小说在拷问青年人心灵深处的奥妙,让读者体会在静静的水下孕育着的是难以吐露的感情激流。

另一位女作者安娜•拉夫里年科(Anna Lavrinenko)得奖的中篇小说《黎明前的八天》,是一位妇女关于自己学生时代的回忆。一个十六岁的女中学生(主人公)和另一个同龄的男孩,在不同的两个学校念书。他们都感到生存的无聊、孤独,他们不合群、受歧视、无好友,他们旷课、逃学、吸烟,醉心于听西方现代派歌曲,开着轿车到其它城市瞎逛。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他们的关系中有无真正的爱情。如今二人分手了,往事像一场梦从记忆里被擦掉。她在日常工作中仍然常常想起当年的男友,也许他已成了商人或一名摇滚歌手,也许他已经离开了人世,作者以委婉的手法表明青年时尚不为自己理解的真实感情。小说大胆地揭示了现代俄罗斯青年的迷茫,放荡不羁的生活和思想变化,反映了今天俄罗斯少年生活中的某一真实侧面。

安德烈•西蒙诺夫(Andrei Simonov)的中篇小说《开罗国际》,描写一位学习阿拉伯语的俄罗斯大学毕业生谢尔盖闯荡埃及的故事。小说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异国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同时写出不同国家的人在国外为生存而拼命的经历。谢尔盖在埃及爱上一位法国姑娘,又偶然与善良的穆斯林老人相识,他们组成临时的国际家庭,生活似乎有了起色,但最后所有理想还是破灭了。小说写得曲折感人。

《小说集》中收入德米特里•波留科夫的五篇短篇小说,题材与风格各异,既有寓言般故事(《永远举行婚礼的城市》),又有生活素描(《我们喝茶吧……》),还有心灵探索随笔,在公交车上猜测用手机交谈的乘客们对话内容(《喂》),也有反思苏联历史的作品(《乌利茨基大街》和《雪人高尔基》)。德米特里•彼留科夫(Dmitry Biryukov)虽然仅仅是位二十多岁的作者,但他在摸索不同的题材和用不同的手法写作,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

两本《小说集》还有其它方面的作品,大部分像含苞待放的树丛,各有千秋,在此不多赘述。

在苏联解体后二十年间成长的青年一代作者,没有历史的束缚,没有教条的限制,他们以新的观点在描绘新的现实、新的社会、新的理念。

今天,俄罗斯经过巨大的震动,经过痛苦的挣扎,青年作者们随着视野的拓宽,技巧的锤炼,对人物情感的理解,对祖国命运的关注,一定在创作上会有突破。《俄罗斯处女作奖小说集》就是明证。

高莽,著名文学家,中苏友好协会翻译

《透视俄罗斯》网站及其所有方《俄罗斯报》拥有网页发布所有信息和资讯的完全版权。未经过《透视俄罗斯》网站编辑书面同意禁止转载。联系邮箱:info@tsrus.cn